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改探析
2019-10-08过国娇
过国娇
摘 要: 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主要以“中国概论”课程为例,分析留学生课程德育功能的具体体现,并全方位构建留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留学生 课程思政 德育
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是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努力探索的教改新课题。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近年来,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導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打造了系列品牌课程,尤其是各高校开展的“中国系列”课程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普遍好评。
一、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作为在高校长期从事留学生教育教学的一线老师,我们认为在留学生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同样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来华留学生作为我国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生长环境、文化背景及受教育环境不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更应讲究方法和技巧。“课程思政”的教改理念与成功实践探索对留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目前各高校对外国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更缺乏在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探索,很多高校对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基本围绕安全法制教育、文化教育、校园参观等入学教育形式开展,且时间多集中于开学初期,缺乏连贯性和长期性,我们认为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是非常局限的。以“课程思政”教改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留学生相关课程的德育元素,让留学生在华期间也能接受到系统的良好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让留学生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改革成果成为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如何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在留学生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和展示中国形象,也是一个值得挑战的全新课题。
二、“中国概论”课程德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中国概论”是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的一门通识类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地理人口概貌、中国历史发展、中国政治及外交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及挑战、中国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等几大专题,内容涵盖中国国情的方方面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发展概况、历史文化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总体认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知华友华爱华情感。作为一门留学生必修的中国国情课程,该门课程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主要表现在:
1.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观”。通过对中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情况的客观真实展现,让留学生从宏观层面加深对中国基本政策制度和国情的理解,消除他们对于中国的负面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中华观”。
2.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通过让留学生近距离感知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提升他们对华的认同感,鼓励他们担当中华文化的友好传播者,积极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
3.增强留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对我国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近年来中国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分析,进一步加深留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并能认同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
“中国概论”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我们不仅重视中国国情知识和客观事实的系统介绍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充分展现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结合中国国情,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引导留学生认同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以上德育内容和功能贯穿于本门课程所有章节教学内容中。
如第一章“中国地理和人口概况”的教学内容中,我们通过介绍中国地理资源概貌及人口和民族状况,让留学生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中国具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贫乏。这一基本国情及其特点是中国一系列内外政策的出发点,也是理解中国道路的出发点。
第二章“中国历史发展及演变”主要通过梳理中国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和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分析,让留学生认识到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必然性,这是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中国政治体制及外交政策”不仅介绍中国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而且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分析中国政治体制及外交政策形成的内在原因,展现中国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及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优越和自信。
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及面临的挑战”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农业、工业、建筑业、商贸等领域的发展概况和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和成果的介绍,以及对近年来中国发展区域经济和能源环保的努力,展现40年来我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第五章“中国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教育、文化生活、科技创新、社会福利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全面展现中国近年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成果,展现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
总之,本课程以展现“中国道路”为主线,通过对中国地理人口、历史发展、政治外交、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专题知识的全面介绍,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本课程的德育元素,增强留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中国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1.修订教学大纲,明确德育方向。
在现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中国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组织本课程组全体成员研究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凸显本课程的德育功能,明确本课程的德育教学目标为结合中国国情知识的系统介绍,培养他们知华友华爱华情感,引导留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尽快将新教学大纲适用于新生本科留学生教学。
2.增强师资力量,夯实德育保障。
目前“中国概论”课程的教学师资主要为留学生教育教学专业的老师,在教改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思政老师加入教学团队,指导与架构本课程德育目标的实现,并担任有关章节的教学任务;吸收留学生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老师加入团队,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学生教学和生活管理信息反哺课程建設和改革。
3.完善教学内容,深挖德育元素。
我们将不断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前的教学内容重在中国国情知识的系统介绍,课程中德育元素挖掘不够。改革后我们将深挖每个专题教学章节的德育元素,试图从不同视角阐释“中国道路”,我们不仅在课程中重视中国国情知识和客观事实的介绍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导留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观。
4.改革教学方法,拓展德育平台。
首先我们将打破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等尝试,并通过小组讨论、Presentation项目展示、观看专题视频纪录片等方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形象化。另一方面是结合课堂教学,强化课外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环节,拓展德育平台,使留学生在真实场景的体验中认识中国国情,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如带领留学生参观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历史博物馆和陆家嘴商圈等,让他们在课程实践中真实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到中国文化及道路自信等。
5.改革考核模式,检验德育效果。
改革传统的以书面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平时成绩的表现力,建立多层面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并加强文化实践环节的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考核权重。考核方法上以开放式题目为主,着重考察学生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一年多留学生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我们已基本实现“中国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德育功能。通过多种实现路径,力争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总之,结合留学生相关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将是我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和发展国际友谊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王传亮.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北京教育(高教)》,2018(6):20-23.
[2]孙望舟,王倩.“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在留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作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57-41.
[3]戴继天.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工作的深度融合[J].现代教育科学,2017(7):53-57.
[4]王道云,朱西林.“中国梦”视阈下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角色的构建[J].社科纵横,2017(2):113-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8年校级思政课程及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和上海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一般项目(项目编号:C171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