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思政教育浅议

2019-10-08黎霞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通识课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黎霞

摘    要: 新时代对中国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类课程都需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可以融入通识课程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通识课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要场所和机构,对其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与通识课、专业课脱节,难以形成良好高效的育人环境与氛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提出全员育人、全方面育人的理念,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提出不同德育要求与原则,“思政课重引领,更要触及灵魂;通识课植信念,还需润物无声;专业课有情怀,勿忘播撒信仰”(1),从而形成整体课程德育系统。

在上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所有课程都必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即对各类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获得更大的教育价值。通识课程,也称为综合素养课程,提供各领域基础知识教育,主要是为了弥补现代大学教育分科过于专业化、职业化,以重理轻文功利性思想影响导致的人才基础知识与理论较为薄弱的问题,有助于平衡大学生知识结构,从而突破专业知识局限,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在我国高校通识课程中,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所占比重较大,且富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素材,不仅可以很好地融入德育教育体系,还可以赋予传统历史文化新的时代精神与价值。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源流之一。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人们创造出了无数文化成果,其中有很多湮灭在历史中,但也有很多经过时间的濯洗与磨砺,渐渐成为蕴含文明光华的珍宝,并渗透进华夏民族的血脉中、思想中、行为中,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标识与民族性格。这种民族品格使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多年饱受欺凌与践踏之时,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路、能够浴血奋斗保家卫国;使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贫穷、落后、孤立无援的困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主题与国际竞争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升华、超越、发展。传统文化中带有不同的时代性特征,从历史语境上体现出厚重而凝练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中与文化背景之下,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变化沿革,渐渐成型,在所有传统文化素材中均可溯本追源其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人文浸润与传承演化。因而,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接受传统洗礼与熏陶,学习历史的知识与智慧。

传统文化中带有民族性、地理性特征,从全球化语境上体现出浓郁而独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文明体系与多样化的文化传统,相互之间冲突、碰撞、摩擦、融合,在融合与趋同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进而成为具有主导型与引领性的主流价值,而不是湮灭于文化碰撞之中,答案就是以自身鲜明的民族特性凸显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传播推广并影响其他文化。既不能骄矜自闭、自娱自乐,不能在国际化、全球化中被同化至丧失自我。相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独立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而来的,带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与地位。

传统文化中带有开放性特征,从时代语境上具有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故步自封,而是在历史演进中一直发展变化,具有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特性,正因如此,才有了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丰富多彩的文明。

二、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结合的途径

那么传统文化如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呢?笔者以为,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性质的不同,采取直接的价值教育、间接的价值引领及环境的价值渗透等不同形式。

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遴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学素材进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文化自信与公民人格,进行直接的价值教育。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理想信念、国家民族、文化精粹和道德人格等等面的内容,其中不少更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所熟知,稍加提炼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课程德育的素材。例如讲到爱国主义,从不食周粟、抱节守志的伯夷、叔齐,到“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抗清英雄史可法、抗日英雄邓世昌等,尽管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他们的爱国形式不同,但爱国主义的精神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精神动力来源。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的典型素材。

另一方面,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引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并非相互冲突,传统文化能够传扬至今,经过无数次流转与变化,今天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或急或缓的转变,传统价值融入新的时代观念,传统智慧得到新的现代运用,传统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继承与超越。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內容、形式,赋予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比如诵读经典活动、传统节日纪念活动、文化遗址遗迹与名人故居参观考察活动、传统文化创作与才艺展示宣传活动等,都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仅在课堂、课程,还在环境,如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形成校园文化生活氛围,同样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价值渗透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国家意识。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通识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使其植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明了发展趋势与目标,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产生发展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现实有不小的差距,学生在理解与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将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认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可以借助国民教育路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渐渐被边缘化乃至流失湮灭,这是让人痛心的巨大损失。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与社会价值,有助于传承并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薪火,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因此,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使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华夏文明悠久的传承与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今天,坚定地、自信地走向明天,有利于陶冶爱国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08).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7699249,2014.10.1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517655,2016.7.1.

猜你喜欢

通识课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