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互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2019-10-08赵天荣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关爱教育家校互动留守儿童

赵天荣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一些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形成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思想、心理、学习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一线教师。一直以来,本校始终将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位置,深入研究,抓细抓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校互动    关爱教育

一、基于信息技术家校互动关爱留守儿童的策略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家校互动教育。

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从最初的电话发展到QQ,再到现在的微信,更为便捷、有效。现在基本每位家长都随身携带手机,家长和老师通过微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生活及学习动态,及时获取可靠的信息,矫正家教方法,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我们还可以建立微信群,让留守家长、留守孩子、老师之间畅所欲言,甚至可以召开远程家长会。也可以利用视频让留守孩子和家长面对面说话。让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与孩子交流,抚慰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亲情的温暖,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既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又对学校、家庭的互动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建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开展家长学校心理交流群

留守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光靠学校老师的努力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的,家长们的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家庭教育观念不尽相同。对于子女的教育,父母、祖辈看法不一,一个严厉,一个袒护,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或投机取巧,效果很不好。开展家长学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留守儿童的家长一般没有时间来学校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利用QQ、微信等现代社交软件建立家长学校心理交流群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短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家長都会网上聊天,学校利用交流群开展家庭教育是很好的途径,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定期讲授一些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家长们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为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当然家长也可以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例如上传一些孩子们的日常照片、视频等培养亲情。家校互通,集思广益,为留守儿童搭建爱的桥梁。

3.利用校讯通关注学生成长点滴。

“校讯通”是中国移动公司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资源、短信网路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构建的一个能够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信息沟通平台。我校所有老师和家长都开通了校讯通,利用这个平台能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成长点滴。例如:留守儿童的家长虽然远在外地,但每天都会收到班主任的短信,知道孩子在学校干了什么;每逢节日、换季时,学校都要提醒家长适当给孩子换衣服,倍感温馨;到了放假离校、暑假或寒假时,校讯通都会提醒家长注意交通安全、防溺水、不溜冰、不爬树、不放鞭炮等,校讯通为孩子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利用微课提高留守儿童的成绩。

留守儿童普遍处于“三缺”状态:生活上缺人照顾,行为上缺人引导,学业上缺人帮助。微课能很好地满足留守儿童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可强化巩固知识,从而提高学业成绩。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好,上课经常听不懂,作业也没有人辅导。课任老师就下载或者录制重点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典型例题讲解的微课,让学生利用零碎化时间学习。刚开始,他们不相信微课,也不相信自己,随便看看,成绩还是老样子。后来慢慢对微课有了兴趣,没听懂新课就反复看微课视频,不会做作业就看看典型例题讲解的微课视频……现在他们的作业能按时完成了,准确率也更高了,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搭建交流平台,拉近留守儿童与师生、父母的距离

1.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为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以班会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这个主题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激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每次召开主题班会时我都会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我经常请个别留守儿童同学针对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想法。一开始,他们总是细声细语、吞吞吐吐,慢慢地语句通顺了,声音洪亮了,思想成熟了。通过这一做法,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

2.开展老师谈心日活动。

老师谈心日是我校开展的“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每月一次。每次谈心时都要想办法寻找师生的共同语言,这样才更有效。记得和个别留守儿童的第一次谈心,我围绕“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的话题说起,时不时表露出我想做他的好朋友的想法,并且表扬他的优点,目的是拉近我俩的距离,让他慢慢地接受我。第二次谈心我再问他喜欢与什么类型的人交往,什么样的人最值得交往,平时与他交往的人对他有何影响等,这时他开始同我讲心里话。经过多次平等、关爱的谈心,他向我敞开了心扉,使我了解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历程。

3.定期开展家访活动。

家访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利用课余时间我来到个别留守儿童的家里,看看他们的成长环境,并和爷爷奶奶促膝长谈,了解其在家的情况。看到他们家境一般,了解到他家的收入主要靠父母在外打工。和他爷爷聊到学习及教育问题时,他爷爷总是叹气,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而且也管不住他,所以养成了许多坏毛病。

4.与家长沟通。

造成个别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长与子女缺乏交流。我把教育的突破口放在他们的父母身上。了解了他们的具体情况后,我马上与他在外打工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在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中,我与家长达成了共识,采取这样的办法:在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他母亲从外地回家,负责他生活起居与家庭教育;父亲每周打一次电话给他。为引导其父母与个别留守儿童进行必要和科学的交流,我嘱咐其父母经常和儿子进行平等的谈心:多关注一些儿子感兴趣的话题;少一些无谓的指责和空洞的督促。

5.利用心理咨询室,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我校投资9万余元打造了一个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而且聘请了心理专家为辅导老师。为了解决个别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不善于交流、自律能力差等心理问题,我经常带他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前几天,看到他从心理咨询室走出来,脸上露出了微笑,我欣喜若狂。

三、开展一系列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实践中成长

1.充分利用好校园菜地的作用。

我校为每个班级开辟了一块校园菜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体会到了家长工作的辛苦,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增近了师生感情。每个星期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都会带领学生到菜地参加劳动实践。留守儿童从一开始的“好吃懒做”到现在的积极劳作,浇水、施肥、拔草样样都是一把好手。

2.开展乡村少年宫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少年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合唱组、美术组、足球队、经典诵读组、手工制作组、书法组、葫芦丝组、鼓号队、舞蹈队、科学馆、地理馆、腰鼓队、红军菜地等。个别留守儿童因为喜欢运动参加了足球队。在足球场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总是很主动地练球,而且踢球技术很厉害,比赛时总能一脚猛射进球得分。因此,学校有很多他的“粉丝”。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他的周末生活、培养了兴趣爱好,又增强了合作能力、树立了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正华.信息技术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的应用[J].飞:素质教育,2013(10).

[2]罗涛.信息技术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3(29).

备注:本论文系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发展培养》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36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关爱教育家校互动留守儿童
浅析中班幼儿关爱行为
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