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

2019-10-08李秀玲肖继新孟文静袁春兰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关键词:政治素质新时代

李秀玲 肖继新 孟文静 袁春兰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任务。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引路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工作。本文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定位、政治素养、理论学习和实践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教师    政治素质

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推进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将面临新的问题和任务,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他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场所。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刘云山同志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却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最直接的传播者,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最主要的引领人。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如何,对大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政课教育的重视及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的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高校要完成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合格时代新人的任务,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问题。

1.提高和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定位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大多来源于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应该说具备担任思政课教师基本的素质。比如: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但不能否认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确实存在对自身定位不正确的问题,即把自己仅仅当作和其他教师没有区别的一名普通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并非一般教师,在承担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自己的双重定位,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时刻提醒自己,牢记双重职责,主动自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自身的政治责任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2.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客观上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意识提出的明确要求。按照这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思政课教师要传道解惑,首先必须明确所传之道是马克思主义之道。因此,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必须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时时刻刻自觉地、主动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在政治上站稳立场、“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只有教师政治立场坚定,才会潜移默化地启发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再者,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学习不仅是提高业务素质的要求,更是提升政治素养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是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情况及时引进课堂,更要让这些理论进学生头脑,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打铁先需本身硬,思政课教师只有不间断地加强政治学习,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及时了解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我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才能积极引领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勇于担当责任并在意识形态的“交锋地”中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强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的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曾指出:“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但从我国本科、硕士、博士教学过程中及教学内容看,把马克思主义原著作为系统学习教育的高校并不多。因此大多数思政专业毕业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大多属于碎片化的了解,缺乏系统性。同时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普及,一些教师误认为上网学习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查阅。这种快餐化的知识虽然可以暂时弥补一些教学不足,但一些思政课教师,包括中老年思政课教师,仍然会感觉由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原著掌握的有限性,导致课堂缺乏足够强有力的说服力、感染力。因此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功底,花大气力、踏踏实实认真研读、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深入而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求真学问、悟真道理上下功夫,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规律,让大学生在学习原著的过程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高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4.要深入实际、不断探索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实践性。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必须深入实践,在教学中不断了解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生思想变化实际情况。新媒体时代,文化的多元化、国际化、信息的网络化,一方面让大学生可以了解来自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世界及我国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变化发展会使一些大学生对诸多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产生不解和疑惑,对这些问题大学生急切渴望通过思政课教师得到解答。教师如果不能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只会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就不能解答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自觉深入社会实际,认真研究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注重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思潮等问题,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起来,及时科学地分析和解答大学生的疑惑,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素养,目的是承担起培育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不仅要从教師身上学立场、学知识,教师也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不断总结了解学生想听什么理论?教师应该给学生什么理论?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模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网络、新媒体教学平台等手段和资源,用科学理论给大学生及时解疑释惑,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认识。

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问题的提高不仅是教师的问题,要全面不间断地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也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全体努力。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好的研究学术环境。社会、政府要为高校提供更多可供教师实践的条件和场所,促进高校思政课课教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孔德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养论要[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7).

[2]刘书林.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J].中国教育报,2007(3).

[3]葛彦东.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看齐意识[J].红旗文稿,2016(22).

[4]侯衍社.做新时代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J].中国教育报,2018(7).

[5]陈宝生.做好教育战线意识形态工作[J].紫光阁,2016(12).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2.

“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问题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803030520。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新时代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提高医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
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 提高学生政治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