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农田大有可为

2019-10-08刘艳梅

四川党的建设 2019年18期
关键词:崇州崇州市种田

刘艳梅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成都崇州10万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场秋收盛宴即将拉开序幕。每当这个时候,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就开始忙碌起来:人员调配、设备检修、外销对接……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别看年龄不大,26岁的她已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四年。如今,在崇州,像她一样返乡参与种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吸引年轻人向土地“回流”的,是一场名为“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

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

行业内,“农业职业经理人”被称为“种田CEO”。选择“种田CEO”这份职业,王伶俐是受到父亲王志全的影响。现年51岁的王志全是崇州最早一批“种田CEO”,也是较成功的一位。从管理80多亩田地到3500多亩,从年收入1.5万元到年收入60多万元,王志全既是崇州“农业共营制”探索的实践者,更是这一创新改革制度的受益者。

其实,一直到2010年5月,王志全还从没听说过什么是“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合作社”。那时他在成都带着二三十人做装修,“活路做得也还行,一年能收入十来万元”。彼时,崇州市农村里的中青年几乎都外出务工,真正留在村里种田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流动后“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崇州市先后探索实践了从鼓励生产大户农地流转,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租赁农地进行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但均未取得预期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农业副业化、生产非粮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现象愈发明显,原有的农业经营体系已难以继续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如何破局,成为当时摆在崇州乃至四川农村的一道“难题”。

为突破困局,自2010年起,崇州“被迫”进行新的试验,围绕“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四个制约,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运用农村产改成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2010年5月,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十五组30户农民以101.2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率先在全国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市杨柳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并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谁料,当年一实践便取得成功,每亩在约定的基础上还增产50多斤,随后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快速推开。

第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2010年,王志全被村支书一个电话喊回了村。“他说让我回家开个会,讨论下做农业合作社的事情。”王志全回忆说。土地合作社以家庭为单位,农户拿出自家土地加入合作社,就成为股东。合作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理事长、监事长,理事会召开会议从竞聘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中选聘合作社经理人,由监事会对竞聘上岗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工作进行监督。

起初,王志全只管理村里80几亩田地。他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全年的生产计划,告诉农户今年要种什么、怎么种、收割之后如何卖等等。与此同时,还要跟农资经销商谈农资价格,以合适的价格买到优质的农资。

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种植减少的成本、增加的收成,让不出人、不出钱的社员大感实惠。“第一年是我找村民让其加入合作社,第二年就是大家争着来找我加入合作社了。”2012年,王志全管理的农田比第一年多出了300亩,达到380亩。这一年,王志全通过培训、考试,拿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在崇州,和王志全首批领证的仅有9人。而现在,这一数字已经是当年的200多倍。

这其中,就有王志全的女儿王伶俐。2015年4月,正处于大学实习阶段的王伶俐,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学习农业。育秧、耕地、施肥、打药,她全程参与。当年9月,王伶俐参加了崇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取得了资格证书。

王伶俐说,在父亲面前,自己还只能算是“菜鸟”。但某些时候,王伶俐不赞同父亲的想法,“比如,他总觉得机械插秧在产量上没保证”。

看著别的合作社陆续用上了农机,王伶俐心里着急:“我每天在父亲面前唠叨,人工贵,为什么不试一试机械?”在女儿的坚持下,王志全终于同意买4台插秧机试一试。“结果证明,机器插秧又快又好,成本降了一大截。”如今,王伶俐和父亲管理的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3500多亩土地,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我觉得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希望有更多和我一样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创造无限的可能。”王伶俐说。

以创新之举承载“现代化”之期

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崇州全市迅速推开后,带动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综合服务的迅猛发展。通过实践探索,崇州市逐步形成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基本构架的“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即以农户为主体自愿自主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以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专业化服务。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农业共营制”的“崇州模式”是典型的“中国创造”,在解决怎样组织农民、怎样种田、怎样经营、怎样服务等难题方面创造了成功范本。

崇州的探索,只是四川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作为农村改革突破口,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省份,四川正全面开展确权登记,采取出租、转包、转让、互换、股份合作和其他形式推进土地流转,使得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既解放了普通农户,又有利于流转土地的经营主体进行连片、规模生产,促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2298.6万亩,流转率达39.5%。全省共有家庭农场5.34万家,农民合作社9.96万家,经营面积达351.5万亩。(责编/冯雅可)

亲历者:王志全

崇州隆兴镇顺江村人,成都市2016年度“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2017年度“十佳”农业职业经理人。

猜你喜欢

崇州崇州市种田
崇州市:六项措施促进就业创业
崇州市:当先锋扛红旗 重实践办实事
崇州市:扎实做好援企稳岗和稳就业工作
崇州市医保局“三步骤”积极推进贯标工作
“AI”种田让农民“洗脚上田”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建设初探
——以四川省崇州市“费随事转”改革为例
《健康崇州》创出宣传新模式
80后农民工返乡种田致富
不是无人种田 而是无田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