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的教学设计

2019-10-08石莹郭彦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性状蛋白质基因

石莹 郭彦

【摘要】本节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明晰基因、蛋白质、性状三者间的关系,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中心法则  基因  蛋白质  性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242-0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是对之前学习的蛋白质、基因和DNA知识的具体应用,并为学生学习后面生物体遗传与变异的实质及其中蕴含的规律打下理论基础,对学生在知识上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中心法则的内容并了解其发展,理清基因、蛋白质与性状间的关系,掌握细胞质基因的概念及作用;难点是明晰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及具体表现。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已掌握了关于蛋白质、基因和性状的基本知识,但此三者间的关系较抽象,为避免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和梳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心法则的内容,了解其发展过程;明确基因、蛋白质、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区分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归纳出结论,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带来直观体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设置问题串,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进而掌握自主学习和总结归纳等学习方法。

五、课前准备

制作本节课的PPT;到大自然中移植一株水毛茛备用。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向学生展示课下采来的水毛茛,观察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形态,致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进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知心理。

2.新课讲授

(探究一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资料分析部分,思考讨论资料后的三个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补充,完善中心法则的内容,明確补充的途径中,哪条是确信无疑的,哪条还只是可能正确的。

学生试着画出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图解,强化记忆,促进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

(探究二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多媒体展示具体实例,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通过几组生物性状差异,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分析差异成因,总结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过程提升学生的分析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例一 如何用中心法则解释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

提供白化病的相关资料,根据实例一,让学生结合资料试着自己解释白化病的成因,并用图解简要表述,可进行小组讨论。

从上述实例得出结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实例二 囊性纤维病

提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相关资料,根据实例二,让学生结合材料试着自己解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成因,并用图解简要表述,可进行小组讨论。

从上述实例可以得出结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通过类比,得出实例一与实例二的差别,并总结训练学生纵向比较的思维方法。

总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情况: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探究三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一步精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层层补充深入,使问题分析更加严谨、科学、完善,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循序渐进过程,同时训练批判性思维方式。

探究活动如下:请分析以下实例,说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实例一:人的身高=多个基因控制+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结果。

实例二: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泡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

通过学生探讨和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探究四 细胞质基因与遗传)这一部分内容与前面学过的DNA以及蛋白质合成的知识相关性较大,教师在教授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可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相关知识,增大学生对于新学知识的可接受性,通过复习已学内容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

设置问题串,如下:①DNA分布在细胞的哪些部位?②明确细胞质基因的概念。③分析细胞质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特点,并解释为什么。

教师在基本完成新课教授后,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细胞质基因引起的人类遗传病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细胞质基因的重要性,促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课堂小结

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查漏补缺,梳理思路,强化重点,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与前面内容联系性较强,课程主要采用了启发讨论式的教法和学法,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均衡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环节设计严谨,环环相扣,注重知识的科学性、思想性,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训练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完善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郑亚菲,董冰楠,伍春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6,(94).

[2]吕灿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的教学[J].生物学通报,1987,(3):30-32.

作者简介:

石莹(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专业。

郭彦(1974-),女,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性状蛋白质基因
蛋白质自由
Frog whisperer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9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真伪鉴别
陆地棉数量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