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节·人物·故事——高中二战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9-10-08谢金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蒙哥马利猎狐指挥官

谢金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30-0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们对二战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囿于教材篇幅及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仍局限于粗略了解战争的过程、意义等,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选择某一场经典战役进行案例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情节,充分挖掘历史人物信息,让学生对战役有全景式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种二战史学习的基本范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文以“阿拉曼战役”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情节:构建引人入胜的课堂主线

高中历史教材关于阿拉曼战役的描述极为简略,学生不能管窥战役的全貌。因此,教师必须对内容加以补充,并设计清晰的教学主线构建课堂情节。笔者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隆美尔与蒙哥马利——战役双方的两位指挥官构建整个课堂。我将本课的标题定为——“沙漠猎狐决战阿拉曼”,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沙漠之狐”何以来;(二)猎狐初印象——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三)猎狐之役,决战阿拉曼;(四)破损的猎狐之网。

(一)“沙漠之狐”何以来

学生对隆美尔“沙漠之狐”的名号都耳熟能详,这一称谓的由来正好为介绍阿拉曼战役的背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口。1941年3月—1942年7月,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横扫北非,英军接连溃退。隆美尔有着狐狸般狡猾诡异的作战风格,“他一次又一次地使庞大而拥有优势的敌军惊惶失措……他的行动总是比敌人的迅速敏捷。他使敌人感到迷惑,陷入混乱;他不断地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

(二)猎狐初印象——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1942年8月,为挽救非洲战场颓势,丘吉尔改组中东司令部,任命蒙哥马利为英国陆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猎狐高手出现了。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补充了教材未提及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这是两位指挥官的第一次“斗法”。学生充满了期待,课堂气氛渐入佳境。

为了真实直接地展现双方指挥官的战术计划与内心想法,我尝试运用人物回忆录——《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与《隆美尔战时文件》——第一手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双方围绕攻防阿拉姆哈勒法山脊展开“矛”“盾”之斗。最后,蒙哥马利终于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

经过第一回合“斗法”,两位军事指挥官都获得了初步印象。“毫无疑问,指挥这个行动的英军将领很在行,每次我们都损失惨重,而他们则不太吃亏,并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打击力量。”[2]“我与隆美尔的初次交锋是饶有兴味的……我感到我在这场球赛中赢得了第一轮,这一轮是他发的球。下次该轮到我发球了,现在比分是一比零。”[3]

(三)猎狐之役,決战阿拉曼

讲完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之后,学生们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他们带着渴望的眼神希望讲下一次“斗法”。阿拉曼战役是本课的重点,我又将这一教学情节设计为三个部分:1.准备:诈敌计划;2.开始:勇闯“魔鬼的花园”;3.决战:“增压”行动。初次交手后,蒙哥马利认为,“看来我们要准备发动一次攻击,是瞒不住敌人的。我决定策划……一个大规模的诈敌计划……做法是,在北方,要不暴露我们的真正意图和实际行动,而在南方,则要有意识地显示我们正在活动的假象。”[3]

学生一下就被诈敌计划吸引了,这个计划如何能骗得过狐狸般的隆美尔呢?这里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英军的做法,娓娓道来,故事化的教学情节很能让学生接受。结果,隆美尔真的被骗了。但隆美尔也绝非等闲之辈,一个巨大的死亡区域等待着英军——“魔鬼的花园”。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按计划发动进攻,但却遇到了极大的麻烦。隆美尔精心设计的雷区,使英军步兵部队和坦克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27—28日,英军暂停进攻,重新调整部署。11月2日,蒙哥马利实施“增压”作战行动,在北端加强攻势,消灭德意装甲部队,切断后勤补给线。2日下午,德军的“大坝”终于崩塌了。4日,隆美尔下令撤退。

(四)破损的“猎狐之网”

阿拉曼战役结束,学生很是关心隆美尔的命运,“被俘了吗?”实际上,隆美尔不仅是进攻战的高手,而且也是防御战的出色指挥者。蒙哥马利在后期的追击中,没有俘获隆美尔,让他挣脱了“猎狐之网”。11月4日清晨,英军3个装甲师奉命向北移动,以阻塞敌军沿海公路的退却线。“切断并毁灭隆美尔全军的最佳机会现在已经来到……撤退的命令直到下午才发出……不过当隆美尔的撤退命令发出之后,德国部队的行动却非常迅速。它们立即挤在所剩下来的摩托化运输车辆上,有秩序地向西撤退。而英军扩张战果的行动又是犯了老毛病——过分小心、犹豫不前、速度太慢和运动的范围太狭窄。”[4]11月6日和7日两天突降暴雨,导致英军三个师在沙漠里陷入困境,无法行动。隆美尔这只狡猾的狐狸溜掉了。

教学内容的扩展,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阿拉曼战役。同时,内容的情节化——猎狐者与“沙漠之狐”之间的“智斗”,有效地构建起了课堂主线。既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个战役的主要线索,又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的教学灵魂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战争史感兴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战役中指挥出色的优秀军事将领。他们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及传奇式的经历、人格魅力令人折服。他们就像谜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阿拉曼战役的两位指挥官——隆美尔与蒙哥马利——自然是典型代表。笔者也结合他们的回忆录,通过对比的形式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他们身上共同拥有的军事素养与优秀品质。

(一)创新的战略战术思想

首先,隆美尔对于北非战场有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德国应该“把兵力集中在北非……用在希腊的空军保护船团,以便输送物资到非洲去……应该先攻占马耳他岛……在北非配属一支强大的摩托化兵力……占尽英国人的地中海海岸线。”[2]

同时,他也客观分析了英军在北非战场前期失败的原因,认为英军将领始终摆脱不了步兵战争的思想。“在军事伦理学方面,一个光荣的传统很重要,但是就军事指挥方面而论,这却是一个极大的包袱。现今指挥官的职责要时常注意利用新的技术,改革旧有的技术;并能针对此时此地的现实条件,随时调整他的战争思想。”[2]

蒙哥马利上任后,迅速做出了调整,两人的军事战术思想十分契合。第一,英军组建了自己的装甲军。“第八集团军也应该有它自己的装甲力量——有一支强大的军,它要装备完善、训练有素。它决不能用来防御固守的战线,而应用来作为发起攻击的矛头。建立由三到四个师组成的装甲军实乃当务之急。”[3]第二,陆军与空军协同作战。“陆军与空军为同一计划同心协力,紧密配合,两个司令部紧靠一起。当我初到沙漠时,在我看来,陆军和空军好像各不相干;而指挥官并未体会到空军的真正作用。”[3]

(二)坚毅的性格与顽强的斗志

蒙哥马利认为,“各级指挥官必须具有领导素质,要有主动性、雷厉风行的‘干劲……他们一定要具备勇敢气概、果断精神,以及足以使他们在成败未决时保持坚强的决心……战斗,实际上是两种意志——你的意志与敌军将领的意志——之间的斗争。”[3]

阿拉曼战役开始的第二天,因为面临大片雷区,英军突击部队畏惧不前。“看来下面有点松劲,早上我发现他们采取了一种静止的方针……第十军指挥官在情况开始危急时没有魄力也未当即立断;军的装甲师又普遍地缺乏旺盛的进攻意志……我看得清楚,我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激励装甲师投入战斗。”[3]

德国非洲军团参谋长拜尔莱因曾这样说:“评定一名沙漠军人的价值标准是他的体力、智慧、机动性、神经健全、勇敢和坚定。还更要能够获得部下的敬爱,具有坚定的决心,善于判断地形和敌情,具有灵敏的反应和旺盛的精神。对于上述各种标准,隆美尔将军几乎都得到满分,这样的名将古今少有。”[2]

(三)重视士兵,身为表率

两位将领都非常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把军队带好,懂得人的本性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它们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应该给予发挥的机会,因为这种力量使人感到温暖,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战争中,士气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3]蒙哥马利到达非洲后,破格提拔任命有才能的军官,建立优秀高效的指挥体系,同时改善军营生活环境,激励鼓舞士气。

而隆美尔也认为,“指挥官和他的‘人一定要经常接触。他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全军将士对他必须要有十足的信心……指挥官绝不可以只从表面上关怀他的部下,要晓得即令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也都有一个非常灵敏的鼻子,能够嗅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2]

1942年11月3日,隆美尔认为德军可能面临被包围和歼灭,因此向希特勒报告主张撤退。但希特勒却命令其坚守阵地。“能够帮助我们的是武器、燃料和飞机,而不是一纸空文的命令。我们都感到一筹莫展。当我们在命令各部队坚守原阵地的时候,心中非常难过。因为我一向要求我的部下要绝对服从我的命令,所以我不能不以身作则,绝对遵守上级的命令……我在良心上唯一感到有愧的是应该提早24小时撤退,而不应该遵守那个‘死守的命令。”[2]

笔者认为,人物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在战争史教学中必须注意塑造双方军事指挥官的典型形象。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创新、坚毅、果敢的优秀品质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三、故事:营造有趣生动的课堂氛围

讲到历史人物,自然少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学生对阿拉曼战役期间的一些趣事也很有兴致。因此,在课堂中我选择性地穿插了几则小故事,以期让他们对人物和战役有更全面的了解。故事的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故事一:蒙哥马利的贝雷帽

蒙哥馬利从来没有戴过钢盔,他一直戴着那顶有两个帽徽的坦克贝雷帽。这两个帽徽一个是将军的标志,另一个则是普通坦克士兵的徽记。双徽的出现,最初是偶然的。阿拉姆哈勒法战斗前夕,蒙哥马利到澳大利亚部队去视察时,戴着澳大利亚的贝雷帽。他的这一做法使澳大利亚部队官兵倍感亲切,受到热烈赞扬。当蒙哥马利来到坦克团时,坦克团的官兵开玩笑,把一枚装甲兵的帽徽别在了他的帽子上。蒙哥马利发现,他戴着这顶有两个帽徽的贝雷帽,不仅十分醒目,而且很受部队欢迎。从此以后,他到部队视察时,就戴上这顶帽子,以便战斗在北非沙漠中的士兵们一眼就能认出他。就这样,双徽贝雷帽成了蒙哥马利的标记。后来的实践证明,戴着双徽贝雷帽,对于缩短蒙哥马利于英国士兵的距离,特别是在艰难时刻鼓舞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候鲁梁编译:《二战16大战役战时秘档全公开》

这则故事是与蒙哥马利的经典照片一起呈现的,形象生动,很能反映蒙哥马利重视士兵,身为表率的优秀品质。

故事二:隆美尔与家人

在阅读《隆美尔战时文件》时,我看到了隆美尔写给妻儿的大量信件。在战争期间,只要有空闲时间,隆美尔就会给他们写信,内容涉及战场情况、生活状况、心理情绪等。因此,笔者摘录几段信件内容,让学生了解隆美尔的另一面。

“再过几天,我就要飞过海去。我很高兴能够在罗马和妈妈见面,唯一令我失望的就是你不在我们身边,但这是没有办法的。我决定今年冬天告假回家一趟,那时我们就可以去打猎了。”

——隆美尔写给儿子的信,1941年10月28日,146页

“今天是我们结婚25周年纪念日。我想我不必开口说我们婚后的生活是多么美满一类的话。年华消逝得真快,这么多年来,你对家庭付出的一切,使我无尽地感激。尤其是你母代父职,我们的孩子令我感到非常骄傲。他将来一定会很有前途。”

——1941年11月27日,隆美尔,第162页

“我们面临的日子非常艰难,其程度超出了任何人所能忍受的限度。战死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对他们而言,一切都过去了。我经常想念着你,每当想到你,心里就充满由衷的热爱与感激。也许一切都可以平安度过,那么我们又可以再见了。”

——隆美尔写给妻子的信,1942年11月3日,第304页

教学故事的引入,可以让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同时也让学生注意到我们曾经忽视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会让历史的过程更加完整,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历史的触动有时就来自这里。

四、教学反思

阿拉曼战役的教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情节、人物、故事的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战争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讲经典战役的战术分析,其实并不是鼓励学生以战争为目的,不是模仿优秀的军事将领发动战争。战争史教学的指向应该是珍惜与追求和平。因此,在战争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与残酷。

第二,军事将领评价尺度的把握。在本课中涉及的就是隆美尔,我们在课堂中要注意引导,尽管他是纳粹德国军官,但不可否认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具有优异的品质。因此,我们要客观公允地呈现战争中的隆美尔。

第三,宏观与微观的教学相结合。按照阿拉曼战役的教学模式,必然要大量扩充教学内容,一场战役的内容其实是纷繁复杂的,我们不是军事专家,怎样做到既宏观清晰地把握整场战役,又能精炼挑选历史细节,触碰到学生的内心。这是很难把握的问题。

以上就是阿拉曼战役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希望今后的教学能日益精进。

参考文献:

[1]戴维·欧文.卜珍伟等,译.隆美尔[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2]李德·哈特.钮先钟,译.隆美尔战时文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3]伯纳德·劳·蒙哥马利.郑北渭等,译.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李德·哈特.钮先钟,译.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蒙哥马利猎狐指挥官
高原砺兵,你当指挥官
蒙哥马利
空中指挥官
大指挥官 2.0T四驱臻享版
无线电猎狐
追逐,直到永远——“猎狐行动”进行时
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打赌
蒙哥马利元帅的军事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