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专业背景与志愿服务探索

2019-10-08张宝磊朱帅玲黄子健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服务模式志愿服务大学生

张宝磊 朱帅玲 黄子健

摘    要: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本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融入大学生专业背景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持久化,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在解决社会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培养融入创新、奉献的专业志愿服务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服务模式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体现了青年群众的责任担当,凸显了公共精神、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了社会文明进步,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更能达到“理论为实践引路,实践为理论铺路”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广泛存在服务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背景,如何探索融入专业背景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优势,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是一大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是社会需求出发,以自愿无偿的形式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的一种公益性行为。在我国现阶段,志愿服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志愿者骨干、培育志愿者组织努力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是国家进步、富强、文明的标志。大学生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自觉应用到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集中满足社会的一些实际需求,在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增长见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立足专业发展,开展精准化志愿服务、打造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社会服务与社会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于其志愿服务群体大、服务范围广、服务效果显著等特征日益受到社会的认同,全国各高校及政府部门愿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志愿服务团体基数大,但是角色定位不明确、缺乏持续性。

目前,高校大学生高校志愿服务团体及志愿者数量逐年增加,开展的志愿服务形式涉及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及社会民生调查等多种形式。从调查看,以广西高校为例,高校65%以上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志愿服务。尽管志愿服务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以政策驱动型、社区服务型、专业帮扶型及阶段突发型等为主,参与志愿服务的一半以上学生不能明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多数认为志愿服务就是一时兴起地参与集体社会活动,经常满足于一时的功利心理,把志愿服务看成一项简单的社会活动,不能给予志愿服务一种合理的价值认定,不能把志愿服务与无私奉献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同时,从大学上志愿服务现状看,大学低年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高,随着年级越高,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越来越低,而且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随着高年级的逐步退出,原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出现断层或者周期性的重复。

2.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专业化水平不高一方面表现在管理机制不健全,以某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行政主体在高校团委,具体的实施是在高校团委下的学生会,从组织者和参与情况看,基本上属于一种学生的任务接受型模式,他们更多的是利用暑期“三下乡”及雷锋活动月等主要节点开展的一种行政驱动型服务,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缺乏专业的指导团队,使得志愿活动临时化、短期化、表面化,而且志愿服务形式单一。

专业化水平不高的另一种表现是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某学院对本科生的毕业要求是必须修够一定的社会实践学分方可允许毕业,在她们看来,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最容易参与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他们参加志愿服务以活动为导向、以学分为导向,而非以服务为导向。因为参与人数众多,所以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开展非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这类志愿服务活动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志愿服务效果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初级层次,缺乏内涵和持久性。

3.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

共青团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指导和支持单位,其经费来源单一、有限,缺乏对志愿者的帮扶、培训与指导,导致志愿服务的内容单一,开展的程度有限及志愿服务的范围窄,实际效果欠佳。由于其投入志愿服务活动的经济支持有限,志愿服务活动更多地停留在初级层面。根据马斯诺的层次需求理论,志愿服务者对活动参与的最终目标和期望有所差别,经费及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志愿服务缺乏较高的社会价值目标追求,长期以来造成志愿服务者的积极性受挫。另外,由于志愿服務活动是发现及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项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的好坏需要借助社会组织及政府的协调、支持与帮助,良好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

4.志愿服务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大学生都希望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除了能够让被服务的群体有所收益,同时让自己的知识、能力、见识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升华自身,适当的物质及精神精神奖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然而,由于我国志愿服务起步晚,评价激励机制体系单一,对志愿服务实效地测评主要以总结材料及媒体报道为依据,脱离志愿服务客体的实际回馈。由于其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导致志愿服务者以目的功利为原则,以获得学分和评奖评优为归宿,忽略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与指导部门以阶段性地完成一定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目标,忽略后期的跟踪、总结、反思、评价与提升。

二、大学生专业志愿服务模式探索

对于大学上来说,开展志愿服务、服务社会的同时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见识,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修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所以,鉴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高校不断地探索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模式,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角色定位,培养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我,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者要以目标理论强化志愿服务的角色身份意识。可以尝试将“两课”内容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将志愿服务作为“两课”成绩的组成部分,理论结合实践,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每学期的优秀志愿服务评选活动进行表彰,不断强化志愿服务的德育性质。

2.坚持以专业为引导,打造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

大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以专业为基础,将专业能力提升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选拔、培训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打破学校的界限,形成专业志愿服务联盟,组建专业的志愿服务导师队伍,培养志愿服务特色团队。由于志愿服务团队拥有较强的专业背景,便于凝练服务形式,精准志愿服务内容,以项目化、长期化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势。

3.标准化志愿服务过程,提升志愿服务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志愿服务过程包括需求调研,服务准备、服务实施、服务反思与评价等内容,整个过程明确了志愿服务者的责任和义务。在目前的高校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服务内容的实施更多地是从服务者的兴趣、特长和需要开展,忽略服务客体的实际需求。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需要指导老师与大学生志愿者广泛地调研,以服务客体的需要为目标进行服务项目选择,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对志愿服务者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在志愿服务开展的各个阶段,指导老师与志愿者大学生做好角色定位,明确服务目标,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体性作用。志愿服务效果的如何离不开活动评价,通过志愿服务评价与反思总结服务的实效,为今后的志愿服务提供借鉴和指导。

4.以专业课程化带动志愿服务专业化。

根据高校的专业课程,逐步探索将专业志愿服务纳入实践教学环节,把志愿服务融入教学目标,细化志愿服务学分制,将实践学分分为基础分和专业志愿服务分数,把志愿服务学分纳入毕业条件,开展融入志愿服务的教学改革,将志愿服务活动融入思政,融入教学与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一方面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志愿服务反促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5.优化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坚持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并重的评价标准,所谓过程导向需要全面综合志愿服务发起组织、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客体、社会及社会其他组织的意见。所谓结果导向就是全面衡量志愿服务客体即需求方对志愿服务效果的实际反馈作为评价依据。同时,及时全面地引进志愿服务激励性评价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心理愉悦感和社会认同感,提高其开展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拥有较高学历水平及专业知识的群体,其志愿服务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大学生立足于专业背景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具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务管理方、组织者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团队、提升志愿服务管理水平、发挥专业教学的引导作用及优化评价与激励机制着手,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稳步前进,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志愿服务效果的强化。

参考文献:

[1]李瑞娟.武汉博物馆社会教育效果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7.

[2]张衡宇.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机制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37):116-117.

[3]黄孔雀.服务学习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研究.教育探索,2018(03):63-66.

[4]刁生富,莫敬雍.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精准志愿服务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8,36(1):71-78.

[5]王赵.高校志愿服务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72-87.

[6]成美婷.淺谈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团队素质建设[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5):201-203.

[7]张红.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项目志愿者管理——以太阳花下服务项目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

猜你喜欢

服务模式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