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唱将猜猜猜》的感觉结构及美学意义
2019-10-08韩奕皇
韩奕皇
摘 要: 《蒙面唱将猜猜猜》是一部通过模糊明星私人空间与普通观众生活空间的差异,充分满足观众追求刺激与快乐的需求,从而制造神秘幻象的节目文本。较为典型地呈现综艺节目制造狂欢、娱乐大众的本质,在体现都市“追求快乐至上”的感觉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对这一节目的研究表明,综艺节目的意义不在于节目文本本身,而在于制作机制和传播过程。
关键词: 《蒙面唱将猜猜猜》 感觉结构 美学意义 制作机制
伴随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以及新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综艺真人秀节目更是花样百出,其富含的娱乐因素和预置的“观看—满足”的文化消费模式,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综艺迷。英美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媒体批评家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指出:“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这些狂热爱好者的文本是极度流行的。作为一个‘迷,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1)可以说,综艺真人秀节目与电视剧、流行音乐等一样,已然成为新的都市叙述文本,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探索都市大众的感觉结构及大众文化的制作与传播等问题。《蒙面唱将猜猜猜》是由江苏卫视推出的大型真人秀节目,自2016年开播至今,收视率一直保持在国内综艺节目前列,已然具有标志性综艺的文化地位。本文主要分析、探究蕴藏在其中的都市感觉结构及美学意义。
一、真人秀:一种都市感觉结构的调节与控制机制
我国著名电影与电视理论批评专家尹鸿认为,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性的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2)。真人秀以其独特的制作机制,调节和控制着都市人的感觉结构,并展现背后的美学价值。
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指出:“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感觉结构是一种文化假设,这种假设出自那种想要对上述这些因素及它们在一代人或一个时期中的关联作出理解的意图,而且这种假设总是通过交互作用回到实际例证中……这种假设对于艺术和文学尤为切题。在这里,真实的社会内容大量体现在这种现时在场的、有影响的类别的意义情景中……这类事物又被看做感觉结构的表达,而这种表达作为种种活生生存在的过程正被人们越来越广泛体验着。”(3)很明显,感觉结构之“结构”一词与“一代人”及“一个时期”相呼应,暗示“感觉结构”既指特定时代具有稳固性的整体文化,又指这种文化对这一特定时期大众共同情感体验的影响和形塑作用。
因此,研究真人秀节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关注节目文本本身,更在于通过解码节目的制作机制和传播过程,探析都市大众的感觉结构是如何被调节和控制的。
二、《蒙面唱将猜猜猜》:都市“追求快乐至上”感觉结构的表征
世界著名的媒体理论与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4),清晰地揭示了电视的本质即娱乐。同样,《蒙面唱将猜猜猜》制造娱乐,顺应和满足观众的快乐欲求,较为清晰地呈现了都市人“追求快乐至上”的感觉结构特征。
第一,节目组对大众探秘明星私人空间心理的顺应和满足,呈现了都市人“追求快乐至上”的感觉结构。《蒙面唱将猜猜猜》的猜评团在第一季第一集播出后,在微博上引发了热议,主要原因是赢得更多关注,猜评团的明星们统统放下了矜持,放大了嗓门,他们“带头”询问蒙面唱将的情史艳遇等八卦的“表演”,非常夸张,瞬间激发起场内外观众的竞猜激情。在《蒙面》第三季第一期节目中登场的“小了白了兔”与第二季第五期的“我可不是什么幺蛾子”的出场情景类似,甫一出场,她清新的音色就让观众和猜评团为之惊艳,只是“小了白了兔”的造型与“我可不是什么幺蛾子”的设计相比,似乎具有更多的“叙事功能”,这也是第三季与以往节目相比的一种提升。在第三季节目中,“蒙面”的设计不仅仅是将歌手的面孔遮挡起来这么简单,还具有混淆歌手真正喜好或者真正形象的作用,体现了节目组的创意。“小了白了兔”与“我可不是什么幺蛾子”的共同点是被场内外相当数量的观众指认为歌坛天后王菲。无疑,追问与揭秘王菲的情感秘密必然会引发收视高潮,赚足眼球,充分满足观众的探秘欲求。
与节目播出同步,网络上会铺天盖地地实时出现各种关于“王菲参加《蒙面》”的热门话题,伴随“王菲”又上热搜,“蒙面歌王猜猜猜”紧接着成为热词。节目组的这种生产机制和传播套路抓住并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王菲作为天后级明星有很高的知名度,与众多明星相比,极少参加娱乐节目和采访,其冷艳的人设深入人心。正因为这样,她身上始终带着一种未知性和神秘感,这种未知性和神秘感激发了观众的猎奇心态,所以,观众更加期待王菲参加真人秀节目。其实,对节目组来说,王菲真来或者假出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猜”,满足观众更多对于天后私人情感空间的探秘欲望。
第二,節目组对大众追求参与性需求的满足,从一个侧面呈现了都市人“追求快乐至上”的感觉结构特征。《蒙面歌王猜猜猜》第三季新增“蒙面团合唱”环节,在节目一开始就让所有蒙面明星登台合唱,猜评团可以从他们中选择一位进行首猜。节目这样设计较之前歌手依次登台的流程更有设计感,更利于从整体上呈现节目由浅入深,以及越来越悬疑,越来越有猜劲的制作机制。对观众而言,这样设置会让他们越来越觉得有代入感,越来越觉得自己与猜评团明星、蒙面唱将都是平等的,越来越觉得自己在节目中可以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能够与自己心仪的蒙面唱将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对接,而不是始终跟着节目走,或者被猜评团牵着走。与此同时,节目组采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利用多种新兴传媒手段让观众参与到蒙面歌手究竟是谁的猜测和讨论当中,加强节目和观众的互动。观众把自己对生活、情感的关注或者对蒙面明星的关注及时、准确地投射出来,实现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充分满足观众的介入和互动心理需求。
其实,表面看现场的160位大众猜评员与明星猜评团一样都是观众身份,具有同样的现场竞猜权,实际上,从很大程度上讲,明星猜评团更适合被看作与节目组合谋,充分满足观众追求刺激和快乐的欲求,获取最大收益的一方并非真正的观众,更不是观众的代表。然而这正是节目的创意所在。节目组通过这样一种设置,模糊了猜评团明星与普通观众的身份差异,让无数场内外的蒙面迷产生猜评团明星与我一样都只是观众的幻觉,拉近了观众与明星的距离,增强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
第三,节目组对平民情感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都市人“追求快乐至上”的感觉结构特征。蒙面即身份的回归,明星回归平民身份,单纯以歌声论英雄。也就是说,一旦蒙面,参加比赛的明星就卸下所有光环,必须接受场内外任何观众的点评,甚至批评。进一步而言,只要带着面具,明星就失去了舞台上的主动权,转为被动的受评者;加之大部分情况下,猜评团会抛出很多平民化问题,即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会遭遇到一些带有共性的人生或者情感问题,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认为自己掌握了评说的主动权。可以说,猜评团与蒙面明星,蒙面明星与观众之间互动的话题越平民化,激发越多观众的响应,越来越多的观众从节目中得到情感满足和快乐。
三、感觉结构背后的美学意义
以上我们讨论了《蒙面唱将猜猜猜》是都市人“追求快乐至上”感觉结构的映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蕴藏在其中的美学意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一,《蒙面唱将猜猜猜》通过积极的创意行为、敏锐的文化热点感受力,以及感人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制造幻象、提供娱乐。《蒙面唱将猜猜猜》之“猜”对应的观众心理就是“悬念”,也是节目组最大的创意点,如何针对受邀参加节目的明星唱将私人的秘密空间设置悬念,持续激发观众“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则显示了节目组的创意力、团队精神等。对于广大综艺观众而言,如果说新闻类节目更多承担载道和社会警示的职责,那么综艺则是为了满足大众追求快乐的心理,让大众能暂时抽离现实生活,缓解现实生活中情感和生存等压力的渠道。可以说,所有综艺节目其实都只有一个名字,就是“快乐大本营”。
当然,这种“满足”的本质就是让人轻松快乐,而滿足这种快乐的欲求,首先就是顺从观众寻求娱乐、追求刺激等欲望。虽然这种“满足”的“点”因不同观众群兴趣点的不同而不一样。比如《蒙面唱将猜猜猜》主要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私人空间的好奇心,最大卖点——悬疑分为蒙面设置、全民一起猜和揭面三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设置和全民一起猜,既要通过明星猜评团制造越来越重量级的悬念引起更多观众的好奇和参与,又要在设置诸多带有蒙面唱将的私人情感秘密之后,通过全民竞猜等各种路径垫疑,拖延揭面时间,让观众能够始终保持对明星唱将的好奇、关注、紧张和期待。观众通过一步接一步的猜测参与节目,越感觉到自己与明星近距离的接触,对明星神秘的私人空间的关注欲望得到满足。
其二,《蒙面唱将猜猜猜》通过成熟的文化生产机制培养观众收看综艺节目的习惯。可以说,国内大众对综艺收视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是综艺改变大众感觉结构的过程。笔者作为在校生,深切感受到在大学校园里,娱乐并制造娱乐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他们消解“深度”,抵制任何形式的“说教”,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消解“深度”,稀释“严肃”,尽情释放快乐,根本不会理会活动的仪式和意义,似乎只有娱乐本身才是一个人活着的要义。
综上,《蒙面唱将猜猜猜》是一部通过模糊明星私人空间与普通观众生活空间的差异,充分满足观众追求刺激与快乐的欲求,从而制造神秘幻象的节目文本。较为典型地呈现综艺节目制造狂欢、娱乐大众的本质,在体现都市“追求快乐至上”的感觉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对这部节目的研究表明,综艺节目的意义并不在于节目文本本身,而在于它们的制作机制和传播过程。
参考文献:
[1]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73-174.
[2]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分析[J].现代传播,2005(5):47-52.
[3]雷蒙德·威廉斯,著.王尔勃,周莉,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42-143.
[4]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6,114.
项目: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校园媒体运营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