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影响因素探析
2019-10-08张英文萍陈晋旭
张英 文萍 陈晋旭
摘 要: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诸多问题,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维度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关键影响因素,有利于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影响因素
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落脚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过程中,认同教育是基础和根基所在,认同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果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维度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关键影响因素,有利于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認同教育体系。
一、教育主体在宣传教育环节的缺失影响教育效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辅导员和专职教师。教育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高校管理者的管理不当影响以管理促育人的目的。管理者工作如果出现缺失就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果。高等教育应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但高校内时有世俗、功利化的现象,如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商业活动相结合,这是与朴素的大学精神相反的,学生很容易受到错误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管理育人,要求在各项管理工作中渗透育人功能,以管理促育人,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教师素养不足难以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师之德乃教之灵魂,高校中的教师的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一方面,当代教师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的教师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对于本职工作缺乏责任心,通过学生评教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缺乏责任心的教师存在抵触情绪,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有的青年教师虽然自身学术造诣很高,但刚步入工作岗位缺乏教学或管理经验;有的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思想和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与学生思想交流较少,很难走入学生内心,难以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
二、教育客体自身的不足影响认同教育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是热情向上、满怀理想、知识丰富、思维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乐于标榜个性的一代,但他们身上又存在种种不足,影响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首先,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本位,功利性特征更加显著。部分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在价值本位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价值和利益的实现。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这对矛盾,而是努力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大学生价值判断具有不稳定性。大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部分学生易被被貌似新颖、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所吸引,并悄然接受某些观点,导致其价值观的改变,例如大学生大力追捧“洋节”,对中国的传统佳节反而缺乏认知和兴趣。此外,大学生易受心理问题的影响,使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直接影响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和前提(2)。
三、教育环体中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认同教育的综合影响
教育环体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外部环境。教育环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环体是指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狭义的教育环体是指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软环境”,强调教育者与大学生主体间在选择、加工和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3)。
(一)社会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相背离
首先,随着当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飞快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大大提高,由于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但辨别力不够,多元社会思潮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价值取向认同的障碍。其次,"消费至上"逐渐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一种消费理念,而奢侈消费则成为大学生之间自我标榜的一种生活方式。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使用外卖现象相当普遍,手机点一点就有外卖送到宿舍,但由此导致的食品包装的过度使用,对生态坏境影响很大。大学生需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领悟并践行可持续发展。另外,精神生活环境中道德观念淡漠的现象,易使他们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形成冷漠、消极的态度。贪图安逸的消极追求,易使大学生形成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社会精神生活环境中的道德失范与贪图安逸是实现大学生道德价值的重构和道德行为的重塑的重要障碍。
(二)家庭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偏差表现
首先,当前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家庭教育目标单一化、理想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家长较多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甚至有“苦自己都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较多关注孩子的“成才”教育,如孩子的成绩、今后发展前景,缺乏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把上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出大名成为成才的主要标准。另外,中华传统美德宣扬“孝”和“尊老爱幼”。当下出现不少与中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教育。另外,中华传统美德宣扬“谦和好礼”,“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而现在某些家长往往教育子女“不吃亏”、“为人处世要留有心眼儿”等,这使得一些大学生不懂谦让和理解他人。
(三)学校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不和谐之处
首先,不健全的学校制度环境成为现存问题。现阶段虽然各大高校实行了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评奖评优、选拔学生干部、学生入党等学习成绩仍然是重中之重;各高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仅依据学生对教师个人印象决定,并非依据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敬业精神等标准。制度环境的不和谐,易使大学生在不公平的结果中感到委屈、气愤,甚至影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其次,高校德育氛围不浓厚。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有的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业知识的传授,在德育上稍有欠缺。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
四、教育介体缺乏与时俱进性影响认同教育的效果
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所选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达到教育客体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网络传播途径易滋生负能量。网络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阵地,如果在这块阵地上缺乏监督、缺乏管理,就很易使网络中的不当言论成为舆论主导。因此,"网络意见领袖"的公开言论与意见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与态度,如果是错误的言论,那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将是抵消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但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一些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是引起学生的抵触、反感心理,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无需认真学习,只需考前突击、机械记忆即可,使得理论学习与理论实践完全脱节。
另外,因材施教教育方式欠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专业、现有认同水平、认同教育的接纳方式等。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一般来讲,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都是积极的、增力的,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4)。因此,教育应根据教育客体的特点,采取他们愿意接纳的教育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强化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8.
[2]王云霞.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以呼和浩特市部分高校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
[3]张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104-105.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1.
课题来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SJBFDY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