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地域文化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9-10-08覃湘庸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覃湘庸

摘    要: 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浙江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现状;浙江地域文化资源中的“工匠精神”特征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浙江地域文化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浙江地域文化    高职院校

2017年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强调,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源自“工匠”,指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工匠精神”作为新出现的传统词汇具有悠久的历史。北宋的汝瓷、明清的丝绸、龙门石窟、莫高窟都是工匠们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才铸造出的瑰宝。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级技工缺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高级技工,尤其是青年技工的缺口一直很大。

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是重要的一项要求。我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质造”,需要大批秉承“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高职院校是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承担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传统高职院校缺乏准确定位,出现了重专业、重教育、轻素质、轻德育的现象。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众多高校都未涉及“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浙江地域文化在高職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现状研究

浙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7000年前至4000年前,浙江就已经建立起可以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史前文明,并形成了自己区域的文化特色。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茶文化、桑蚕文化,南宋浙东学派、江南山水文化、江南书院到现代“浙商”文化,浙江人民为开发本地文化,积极进取,辛勤劳动,使浙江发展成文明富饶的“文化之邦”。

浙江各地成立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研究所,如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中国东西部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浙商研究中心;宁波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等。在浙江文化的研究上,各研究中心都集中在省内本科高校,本课题调研了杭嘉湖地区、宁绍地区、温丽台地区、金衢地区有代表性的10余所高职院校,目前高职院校的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很少,仅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所研究中心——南岸艺术中心。浙江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运用就更少了。

四、浙江地域文化资源中的“工匠精神”

1.浙江“工匠精神”特征一:求真务实、敢于冒险。

自古以来浙江人民就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传统。浙江人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传统,不仅体现在浙江先民的生产实践中,而且体现在浙江人的学术思想和实践中。从东汉的王冲到南宋的浙东学派,从明代的阳明心学到明清之际黄宗羲的经史之学,乃至近代的龚自珍、章太炎、鲁迅等,都奉行知行合一、主张修实政、行实德、建实功。

浙江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浙江在古越时期,越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水环境中,大自然给越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同时,也给越人带来了灾难。浙江先民在与水的长期拼搏斗争中,形成了机敏、冷静、富于冒险的性格。传统浙商遵循规律、尊重实际,经世致用,讲求实效,敢于冒险。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诞生了无数个全国第一,浙江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义乌城”“温州街”遍布海内外,这些无不体现了浙江人的拓荒精神和冒险精神。

2.浙江“工匠精神”特征二:与时俱进,诚信和谐。

所谓“诚信”,就是讲信用,守契约。所谓“和谐”就是诚信友爱、公平正义。“诚信”是浙江人的内在品格,浙江人讲究诚信,是对市场规则和法治社会的尊重。“和气生财”、“契约精神”是浙江一般民众的集体无意识,浙江人的契约意识好于多数沿海地区。如果有些人想办事,给对方一定的报酬,虽然是萍水相逢,对方还是会兢兢业业地做,这就是契约精神的体现。

3.浙江“工匠精神”特征三:兼容并蓄、励志图强。

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传统赋予了浙江人兼容并蓄的性格,秦汉以来,沿海地区的人民通过航海,不仅到过其他省份,而且到过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与其建立了商业往来。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入,使得浙江与内陆文化有了更多交流。汉武帝时十多万关东贫民迁绍兴,北宋灭亡、南宋定都前后北方移民再次涌入,为浙江带来了更多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方式。千百年来,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闽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进行了频繁而密切的交流。在此过程中,浙江人变得更加开放和兼收并蓄,励志图强。改革开放40年,浙江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注重优化政策、提升了浙江的国际竞争力。

4.浙江“工匠精神”特征四:崇文厚德、创新进取。

浙江重视教育,学校教育出现较早,早在公元前5世纪,越国勾践倡导“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重视吸引培养人才。崇文厚德、思维敏捷、创新进取是浙江的文化特征。浙江在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人才辈出,在思想史上,有汉代的王充、宋代的叶适,明清的王阳明、龚自珍,在文化史上,有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有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明代张岱,清代袁枚等。我国近现代文豪鲁迅、茅盾,科学家竺可桢、钱学森、,数学家苏步青,教育家叶圣陶,书法家王羲之,画坛巨匠吴昌硕等都是浙江人。

浙江人勤于创业、敢于创业。浙江精神中最朴实、最本质的内核是创新创业。为了创业,浙江人四海为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有研究者把“浙商精神”归纳为“两板四千精神”,浙商大佬们就是这样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生长,赤手空拳打天下。

五、浙江地域文化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接策略研究

1.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浙江地域文化课程教育。

地域文化地域性非常强,高职生源大都来自省内,浙江是他们的家乡,地域文化对他们来说有亲切感。浙江地域文化中的瑰宝,能很好地感染学生,这比枯燥的说理教育更直观。可以组织编写《浙江文化》系列丛书,将其作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材,全面普及。

2.将“浙江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

学校在专业教育中进行“浙江工匠精神”的植入和培育,在学习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求真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浙江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浙江工匠精神”在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

3.加强校企合作,与浙江地区特色企业建立良性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依照地方特色,依托地方产业,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的产品研发。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接纳优秀工匠到学校讲课。聘请当地企业专家、技术精英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传授其掌握的产品知识、技术、工艺要素,在工艺改革中提高能力,并以之作为培育浙江工匠精神的基础。

4.“浙江大师作坊”传承。

大师传承自产生以来为技艺传承做出了贡献,浙江高职院校吸收这一传承模式是明智之举,可以为浙江面临失传的某些技艺提供传承路径。建立“浙江大师工作室”或者“浙江名师工作室”,树立工匠榜样。在师徒关系中,师傅的专注、精益求精等言传身教也会影响到徒弟。

5.将“浙江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将“浙江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可以举办“浙江优秀工匠”事迹讲座,“浙江优秀企业”员工事迹报告会,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

六、结语

将地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对于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夏宝龙.中国梦与浙江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梁怀超.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3]段治文.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4]沈善洪.浙江文化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时,2010.

[6]许伯明.吴文化概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本论文为2017年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科學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立项号2017056。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