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训练要素,夯实核心素养

2019-10-08陆允如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陆允如

[摘 要]虽然苏教版教材并没有明确提出“语文要素”的概念,但受统编教材的影响,我们在观照苏教版教材单元内容时,也能理出一条清晰的“语文要素”线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来整合这些训练要素,将语文训练点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苏教版教材,教师要做到立体解读,统整训练要素的综合目标;创设活动,优化训练要素的推进路径;多维呈现,彰显训练要素的综合价值。这样才能为丰富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基。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训练要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52-02

统编教材“双线并进”的结构设置在工具性层面上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明确了单元教学的语用训练点,让单元教学趋向统整与纯粹。虽然苏教版教材并没有明确提出“语文要素”的概念,但受统编教材的编排影响,我们在观照苏教版教材单元内课文时,也可以理出一条清晰的“语文要素”线索。对此,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突破要素的方法,将语文训练点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立体解读,统整训练要素的综合目标

(一)聚焦于篇,提炼篇章中蕴含的训练要素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含着丰富的语用训练元素,但课堂教学究竟该怎样提炼、研制属于“这一篇”的训练元素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1)学生现有的语文认知能力要求训练要素的提取应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2)紧扣课后习题,让训练要素体现编者用意;(3)依循文本内容,让训练要素凸显教材理念。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黄果树瀑布》一文,教师先从学生写作材料组织混乱的现状出发,从这篇课文移步换景的行文思路入手,将作者结构设置的技巧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其次,这篇课文不仅描写了作者观看瀑布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这也是编者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的匠心所在。为此,教师可以将“作者围绕着黄果树瀑布抒发了什么感受,怎样抒发感受的”作为教学的核心点,帮助学生树立起既关注文本内容,又聚焦写作策略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要素提炼,这一篇文本所承载的语用价值就得到了根本性的体现,为铸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着眼整体,梳理单元中关联的训练要素

虽然训练要素在单篇课文中以散状方式呈现,但从单元整体性视角进行观照,就能发现训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前后串联、连点成线,处理好同一训练要素在不同篇章中所承载的价值,从而能够在基于单元的整体视角下整体而教、连续而教、有針对性地教。

还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以描写景色和名胜古迹为主要内容,每篇课文都运用了“细致观察+丰富联想”的方式展开描写。基于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描写对象,教师对这一纵观整个单元的训练价值点进行了这样的板块设置:首先,从《黄山奇松》一文描写三大名松的语段中提炼出“细致观察+丰富联想”的写作方法,明晰观察与联想之间的共生性;其次,运用上一篇课文中形成的感受来辨析与体认《黄果树瀑布》中关于形态和声音的描写;最后,对《莫高窟》一文的内容进行赏析评价。

整个单元三篇课文,具备了相同的训练要素,教师结合每篇课文的内容,依循着初步感知、提炼辨析、鉴赏运用的思维历程,将这一训练要素依照着不同层次、不同标准进行了落实。

二、创设活动,优化训练要素的推进路径

(一)搭支架,扣好训练要素的关键点

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在学生现有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中。这需要依托学生认知的发散处、瓶颈处、模糊处、临界处,设置有鲜活情境、有明确任务、有技术策略的学习型支架,帮助学生在语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如在教学《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先后出示了两组词语“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要求学生说出这两组词语之间的共性特点。学生在统整对比的过程中发现:(1)这两组词语说的都是神话故事,都有一个法力巨大的神;(2)从词语的构成上,都是描述了神在干什么。最终,学生将神话定位在“神奇”的特点上。

这一案例中,教师所出示的两组词语就是学生感知神话特质的支架,与学生原始化的认知经验巧妙融合,使得学生对神话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原本的感性认知上,而是引发了学生的内隐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语言构建。

(二)架台阶,夯实训练要素的保障点

落实和突破训练要素需要以优化的教学结构,让课堂中每一个板块设置、每一个教学流程都指向于训练要素,让学生在清晰而饱满的结构下,学得充分,并朝着较高的目标达成度迈进。

如教学《灰椋鸟》一文时,教师紧扣课文中“实写+虚写”的描写策略,设置了三个递进式的学习活动。第一板块:朗读课文中描写灰椋鸟归林的语段,圈画出课文中作者想到的、看到的,相机发现作者还描写了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第二板块:从语段拓展到全文,找出运用类似写作策略的语段,并尝试运用“实写+虚写”的方式对课文中没有展开想象的语段进行拓展性补充;第三板块:从课外读物中选择一组状物类文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关注运用这一写法的经典段落,在诵读、品味与鉴赏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性活动,不仅有方法的感知,同时也有迁移训练,更有对丰富内容的鉴赏与辨析,让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突破训练要素。

三、多维呈现,彰显训练要素的综合价值

(一)强化多元性,凸显训练要素的共生价值

语言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与审美、思维、文化交融共生的,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彼此促进、相互支撑。教师要在活动设计中以具体的言语实践为载体,在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促进诸多元素的和谐共生。

如在教学《“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教师出示了两组同音字“盲童、忙碌”“清脆、青翠”。教师紧扣字体、字形,讲述人若是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就成为“盲”,而失去了自己的心,没有任何空闲,也就成了“忙”人。在区分“清脆”与“青翠”时,教师则创设了相关的情境:一片_____________的竹林里,发出了一阵__________的鸟鸣声。

如此设置教学,让学生带着文化的符号和视角进行感知、辨析与体验,使学生看到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联。

(二)强化动态性,凸显训练要素的生成价值

在落实训练要素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原本纯粹的预设方式转向动态的生成过程,还要巧妙地整合课堂中暴露出来的差异和矛盾,强化学生与语文课程资源的深度互动。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中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一段时,除了引导学生仔细朗读语段,感受神话故事的优美和神奇之外,还相机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看看这一段有没有学习上的问题。学生纷纷列出自己的困惑:为什么盘古一诞生,就会有一把斧头?为什么一把斧头就能将天地劈开?如果说里面都是混沌一团的话,为什么还会有光呢?这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正在学生处于一片困惑中时,教师相机拓展了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并交流自己喜欢哪一个版本的故事。

在这一案例中,教材中的文本已经不再是静止而封闭的,而是呈现出鲜明的动态化和开放化的质态,在与其他文本交流的过程中生发出全新的价值和意蕴,与学生的原始化认知形成了深入融通。

语文教学中训练要素的清晰化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明确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就应该用自己专业化的视角,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开掘出切合实际的训练要素,并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来整合这些训练要素,全面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