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策略探寻

2019-10-08陆杭庆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古诗词教学策略

陆杭庆

[摘 要]古诗词教学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教师要在确定好比较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来指导学生开展对比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20-01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教学对熏陶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不少的古诗词教学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样,不仅无法体现古诗词作为一种文体的特点,挖掘它的文化内涵,而且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比较阅读是一种基于探究思维的教学形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能使古诗词教学更加开放,从而有利于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那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呢?

 一、确定比较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确定比较点是比较阅读教学的第一个步骤。科学地确定比较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古诗词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在确定比较点的时候,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类型相同的两首或者是两首以上的古诗词,并引导学生对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题材主题、写作手法、文本结构、感情色彩等是比较常见的比较点。例如,教学《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教师可以确定感情色彩、写作手法两个比较点,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思想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二、求同比较

求同比较是比较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求同比较就是通过寻找不同古诗词中存在的共同点的一种语文思维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求同比较主要是将不同作者、不同创作背景、不同题材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引导学生去探寻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

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之前有没有学习过送别朋友的诗词?”这样,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曾经学习过的送别诗,如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可以作为比较阅读的文本。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三篇古诗词的作者、涉及的人物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等进行对比,寻找它们在表达手法、诗人的情感寄托以及蕴含的愁思等共同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主题的诗词有很多。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都是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诗词进行比较学习,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三、求异比较

求异比较是比较阅读教学的另一个思维角度。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求异比较是通过探寻古诗词之间的特殊性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思路。求异比较是对古诗词之间不同特点的比较。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的特点,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學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或者是针对不同对象所创作的古诗词进行对比,理解它们的不同方面,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作者的艺术风格。当然,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作者描写的手法、具体的对象和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这也是求异思维的主要着力点。

例如,《题西林壁》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都是苏轼在“乌台案”被贬之后创作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情感和蕴含的意义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掌握诗词共同点的基础上去探寻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李白的多首诗词,内容多样、情感丰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求异比较的思维来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李白和他的诗歌。

总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能丰富古诗词的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在确定好比较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来指导学生开展对比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袁霞.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文天地,2017(36).

[2] 梁理明.小学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7).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古诗词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