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类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9-10-08徐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9期

徐俊

[摘 要]目前,说明类文本入选教材的数量整体偏少。这样,导致对它的研究不够充分,在教学中出现了忽略表达、淡化文体、忽视语境等问题。要想提高这类文本的教学实效,就要从解读文本、关注人文性和留白训练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说明类文本;应对策略;解读文本;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07-02

当下,说明文的社会功效被不断地凸显,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统编教材编者十分注重这类文本的选编。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安排了完整的说明性文章单元。《太阳》《松鼠》《鲸》三篇自然知识的说明文,海陆空兼有。教学这一单元,通过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的表达之趣,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将某一事物说明清楚。

不过,因为说明类文体入选教材的数量整体偏少,导致研究不充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说明类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强调方法,忽略了表达

说明类文章要把事物介绍清楚,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相应的说明方法。在教学中,虽然需要强调这些方法,但是如果仅限于方法的强调,那是不够的。请看《鲸》的教学片段。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与“大”相关的特点,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勾画出来,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这个特点的。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的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千克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千克。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吨重,一天能长三十到五十千克,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

师:通过这些数字,我们知道了鲸大与重的特点。数字让说明更准确,也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这种方法叫作列数字。

这个片段中,教师将“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讲得很具体,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仔细研读文本,在列数字表达的同时,有些词语也是需要关注的。如,“目前已知”“约有”“也有”等词语,体现说明文表达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这是说明文比较突出的表达特点,也是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的。

(二)关注语用,忽略了文体

所谓“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区别于研究、分析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明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为文体的差异,“语用”的方式也不尽不同。如果不管文体差异,说明文的教学也是按照“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课文—体会写法—拓展运用”这样常用的模式,那就把说明文教成一般的记叙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曾指出:“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课型不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三)拓展运用,忽略了语境

在提倡群文阅读、海量阅读的今天,适度拓展是有益的,而“运用”则是习得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松鼠》的教学片段。

师:学习完课文,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一种动物呢?

生1:介绍的语言要准确、生动。

生2:要抓住动物的特点。

生3: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学习《松鼠》一文的表达方法,介绍你喜欢的动物。

初看起来,教师让学生从教材文章中习得方法,去拓展运用,似乎水到渠成。但是,仔细一想,学生就算掌握了《松鼠》一文的表达方法,如打比方、拟人化等,也很难介绍好一种动物。因为,这还涉及动物类习作知识的运用、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资料的筛选与运用等。倒不如在教材的语境下,改成诸如《松鼠的自述》之类,依托文本,反而能让学生在较好地在运用语言中再度感悟文本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精妙。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把握的失衡,文体意识的淡薄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所导致的。那如何有效提高说明类文本教学实效呢?

二、说明类文本教学策略 

(一)以合适的角度解读文本

王荣生教授说:“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合适的文本解读建立在合适的阅读技巧上。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法。”这就告诉我们,文本解读的关键在合适的阅读技巧、策略。根据王荣生教授的理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这样三种阅读。一是理解性阅读,也叫作分析性阅读,目的在于读懂文章说了些什么,主要是抓住要点,把握重要的语句理解文章的内容。这种阅读是阅读教学常见的方式。二是批判性阅读。教师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的观点进行深度思考,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三是研究性阅读。它以研究问题为目的,综合说明类文体的相关特点,力求有自己的新观点。重视了这样的阅读,在解读文本时,就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凸显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强调“凸显”人文性,是因为在说明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了工具性,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文性,这是不可取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著名特级教授支玉恒先生说:“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必须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通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语言中蕴涵的人文因素自然就在读者的头脑中渗透、融化,变成读者自己的人文情怀。”

比如,导入环节,《太阳》一课,我们可以从观察图片入手,回顾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传说,感受太阳在天文学和文化中的差异;《松鼠》一课,以印象中的松鼠、动画片里的松鼠等引入,让学生了解松鼠的形象,从而触摸到说明类文本的特点;《鲸》一课,通过文字演变的过程来了解“鲸”的寓意,理解鲸的特点。以上这些,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有益尝试。

(三)重留白与补充

留白是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的艺术创作手法,从书画作品到文学作品,都不鲜见。说明类文本也有留白的艺术。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利用。一是内容的留白。比如,本单元的三篇说明文,《太阳》一文的结尾用了一段话总结了太阳的作用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而《松鼠》《鲸》两篇课文就没有这样的结尾。这一内容的留白,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总结,锻炼他们概括能力;再让他们去补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二是思维的留白,让学生在读中玩味、品析、比较表达方式的不同。如,下面的句子在用词的准确上是有区别的。

三是情感的留白。如,《松鼠》的描写片段:

“他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上,衬上一条帽缨形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下歇凉……”

读读这样的文字,松鼠的可爱、乖巧如在眼前,是极具美感的画面。此外,文中提到的松鼠蹦跳的轻快与机灵、搭窝选址时的勤快与聪明,都能从文字中品读出来。这不仅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更将这样的情感传递给了每一个读者,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