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问题默读”教学略谈

2019-10-08周军贝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9期

周军贝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同一语文要素的呼应与发展,并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带着问题默读”的要求。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课后的语文要素,从课题、关键词句、课后习题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以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默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50-01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带着问题默读”。编者在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为什么要安排这一语文要素?默读有什么好处?教师如何引领学生默读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价值呢?实践证明,默读是学生阅读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默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除此之外,由于默读有助于思考,更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因此,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提出了默读的要求,在三年级则要求更高,因而,“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语文要素在三年级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挖掘出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从课题入手问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课题也就读懂了课文内容。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有两层含义:一是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与思考,并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司马光是谁?是哪里人?课文讲了关于司马光什么时候的事情?从司马光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阅读收获?”二是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课题本身进行思考。比如,在《掌声》一课学习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掌声”为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明白我们生活中处处需要掌声,要大方地向别人送出掌声。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默读中获得提升。

二、从关键词句处问

抓住关键词句研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想想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英子的忧郁,圈一圈,画一画,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阅读,任务少,學生很容易从中找到关键词句,从而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哪些句子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阵地上的危险。白求恩又是怎么做的?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问题,切入点小,可以真正把“带着问题默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一些关键词句正是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的句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从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

三、从课后题入手问

关于默读的要求大都是在课后习题中提出的,它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对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就止步于课后习题呢?显然不是的。教师还需要从课后习题的延伸处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以继续推进学生的思考。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课后习题中提出:“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教学时,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追问:“这两次掌声分别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这掌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发与影响?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进行默读与思考。”这样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再如,《灰雀》一课的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与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在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可以接着提出:“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提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本主旨:爱有不同的方式,我们要选择最为恰当的方式。

由此可见,只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就可以大胆地对课后习题资源进行开发,以使学生的默读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总之,从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来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默读问题,并就文章的关键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文本内容,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特色,从而真正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