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熠熠离不开多方磨砺
2019-10-08土木
土木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群众文艺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以群星奖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光辉岁月为例,群众文艺正以更加勃发的劲头迈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潮流的推动,文艺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网络文学天马行空,一家独大;影视文学繁花锦簇,异彩纷呈。而群众文艺创作作为人民心声的反映,也从过去的文化专干一枝独秀发展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百花齐放”局面。然而,面对新的时代与新的形势,群众文艺创作该向哪个方向迈进才能保持惯有的发展势头呢?
第十八届群星奖的收官结束没多久,近日在山东烟台举办的中国文化馆年会再次点燃了文化馆人对群众文艺创作的关注。多位在群众文艺创作中摸爬滚打数年的专家纷纷以现身说法和亲身感悟,与文化馆人共同探讨如何才能创作出角度新颖、立意深刻而又感动人心的群众文艺作品。
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作为群众文艺创作者,该如何着手呢?众所周知,群众文艺作品是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和表演,是以广大群众为创演主体,通过对群众自身兴趣、爱好等的培育、展示;爱进行的创演行为。这样的特征使它明显区别于专业的、职业的、个人的行为。乡土气息、生活韵味、地域风情、主流价值等成为群众文艺与专业性的文艺创演最为不同之处。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群众文艺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以群星奖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光辉岁月为例,群众文艺正以更加勃发的劲头迈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潮流的推动,文艺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网络文学天马行空,一家独大;影视文学繁花锦簇,异彩纷呈。而群众文艺创作作为人民心声的反映,也从过去的文化专干一枝独秀发展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百花齐放”局面。然而,面对新的时代与新的形势,群众文艺创作该向哪个方向迈进才能保持惯有的发展势头呢?
首先,创作群体更加多元,创作手法更应注重。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有时间、有能力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因此,从群星奖近些年入围的作品来看,群众文艺创作的主力已经由过去以文化馆的文化专干单打独斗转变为若干业余文艺爱好者的百花齐放。过去,由于受经济发展滞后所制约,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参与文艺创作,劳累一天后更喜欢充当群众文艺的观众,而不愿去劳心耗神地开展文艺创作。那种社会背景下,群众文艺创作的主力是各级文化馆站的“文化专干”。他们肩负着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好的文艺作品的重任。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富裕起来,与之相应的对文艺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不仅在城市各行业系统不断涌现出文艺创作高手,在广大乡村,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艺爱好者,他们在工作之余,三五成群,欢聚一堂,挥毫泼墨,描绘对生活的热爱。以第十八届群星奖入围作品来例,上海推荐的舞蹈类作品《红韵》的创编人员和演员全部来自上海市残疾人舞蹈团,他们都是业余演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对于听障人士来说,练习舞蹈本身就比较难。他们能闯进群星奖的决赛本身就是出于对舞蹈非同寻常的热爱。但是,参与创作的人群越发丰富后,势必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从相同题材的素材中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就要考验创作者的技巧和经验。定期对创作者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也许是当下提升群众文艺创作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当然,培训需要注重对培训内容、形式及师资进行把握,照本宣科、上面讲下面记倒不如来一场针对作品的现场诊脉,水平一般的老师讲千百次不如名师一语戳醒梦中人。因此,创作手法的培养还需要日积月累、长期不断的磨炼。只要形式得当、内容丰实,创作者才能有所感悟,水平才能日渐精进。
其次,关注面转变范围广,更需要沉下心来搞创作。群众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由过去的“专”转变为“杂”。群众文艺创作对文艺作品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作是基础,没有好的创作,再好的演员和呈现形式也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群众文艺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局限性,而现在随着群众创作主体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艺创作众来。因此,如今的群众文艺作品关注的面更广,从反映群体中来看,有快递小哥、清洁工、残障人士、护林工人等,从反映的主题来看,有表现社会现象的、洞悉人际关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错综复杂的价值观,还有反映乡村振兴的。关注面更广,更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仔细观察。笔者曾在一次下乡演出中,看到一个由一位农民作家创作的小品,讲述的是一位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发生了一系列误会之后最后澄清的故事。虽然短短几分钟的表演,台下坐着的观众无不被小品所打动、全场掌声雷动。为什么这样的作品在基层会如此受欢迎?与创作者长期扎根农村,敏锐捕捉生活细节有很大关系。创作者说,为了创作出好的作品,他愿意常年住在农村,闲暇时喜欢和大伙儿聊天,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家长里短,无所不聊,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发生的事情都用小本记下来,当做素材积累。而且他还喜欢在观众中当“卧底”,真实地感受观众对作品的反映,从而调整自己的作品。因此,笔者以为,当下的群众文艺创作并不缺创作者的加入,而是缺少静得下心来、沉得下身去的人。一个好的作品,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打磨,没有扎根基层、关注生活的态度,必然不会创作出能够直击心灵的作品。
第三,精品力作离不开“接地气”。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成为不少创作者发表作品的平台,虽然群众文艺创作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也会造成准入门槛比较低,难以监管的问题,由于上传、审核标准降低,使大量庸俗、低俗滥俗、媚俗的作品充斥网络。然而,在如此众多的题材中,能捕捉到新颖的角度、深入人心的话题就需要创作者深耕厚植,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来。因为,真正的好作品,曲高也能和众。文化艺术产品的影响力、生命力,靠的是其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
第四,表现技巧日臻完善,但仍需警惕“戏剧化”“杂耍化”等乱象。纵观近年来群星奖作品,演员的功力和技巧均很娴熟。特别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基层创演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与“业余”概念正在改变,群众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堪比乃至超過了许多专业创演。特别是其“群众编演,编演群众”的创演特色和“眼下事,身边人,世间情,易共鸣”的创演路径,包括不以技术遮蔽艺术,不以热闹冲淡门道的创作理念上的清醒,已然使得部分节目具有了“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品格。但是依然不能放松警惕的是,要避免舞台呈现形式出现“戏剧化”“杂耍化”等倾向。
因此,群众文艺创作本就是需要静下心来长年累与的培育与厚植,需要各部门及全社会的长期关注,这样才能使群众文艺这棵树枝繁叶茂、绿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