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绿色+”扶贫实践模式探析

2019-10-08张震

商业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陕南绿色

张震

[摘 要] 陕南属秦巴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是陕西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同時,陕南是国家秦巴生态多样性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陕南必须注重生态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安康市宁陕县为例,对其“绿色+色扶贫实践模式进行了探析:“绿色+旅游”脱贫一批,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绿色+产业”致富一批,生态产业促进农民长期增收;“绿色+就业”带动一批,让农民在生态保护中就业脱贫;“绿色+改革”激活一批,生态红利助力农户增收脱贫;“绿色+搬迁+改造”安置提升一批,实现生态宜居双赢。借鉴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陕南及其它地区绿色脱贫发展。

[关键词] 绿色+;陕南;扶贫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9-0027-03

陕南指陕西省南部地区,从西往东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市。陕南属秦巴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截至2016年,陕南共有30个县(区)其中27个县(区)属于国家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区)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地形多是山地深沟,土地资源稀缺、经济欠发达,现有贫困人口160.87万人(2016年),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脱贫任务最艰巨的三个地市,是陕西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同时,陕南是国家秦巴生态多样性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其中有23个县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覆盖了28个县(区)中的绝大部分,矿产和生物等对于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大多分布于此,资源开发与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十分突出。因此,陕南必须注重生态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陕南实施绿色循环发展战略[1]。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中心区域,集主体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重点林区、引汉济渭库区、贫困地区于一身,县域总面积3678km2,包括11个镇68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人口7万4千,其中农业人口6万,截至2016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76户11461人,全县11个镇71个村(含3个农村社区),镇镇都有贫困村,村村都有贫困户,脱贫压力十分巨大。宁陕县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县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90.2%的资源优势,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把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变成最大的发展资源和脱贫资源,通过激活释放生态红利,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与生态建设保护有机融合统一。坚定不移地走绿色脱贫之路,把“绿水青山”转变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和“金饭碗”。宁陕县此种“绿色+色扶贫新模式已成为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的致胜法宝。宁陕县在陕南属于比较典型的情况,“绿色+色扶贫新模式取得很大成效,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希望借鉴他们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陕南绿色脱贫发展。

一、“绿色+旅游”脱贫一批,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宁陕持之以恒推动以绿色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积极探索“绿色+旅游”新模式,把全县的绿水青山通过全域旅游打造成为广大农户的金山银山,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创业拉动、核心旅游景区直接拉动、资产资源入股拉动、旅游产品开发拉动等四种脱贫攻坚旅游拉动新模式。2017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攻坚,带动了贫困群众358户、1074人脱贫,分别占全县年度脱贫人口总数中1798户的19.91%、5298人中的20.27%,形成了四种旅游脱贫的新模式。

(一)以“蒿沟模式”为代表的全域性开发

广货街镇蒿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特色养殖业和山林经济发展,沟域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全村共发展农家乐(宾馆)96户、冷水鱼养殖21户、标准圈舍养殖和林下养殖14户、个体运输57户,核桃、板栗和当地的白灵菇、杏苞菇、鸡腿菇等食用菌种植大户也得到很大发展,带动200多人直接或间接就业创业,村上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2300元增加到2017年的27500元,有效实现脱贫。

(二)以“皇冠模式”为代表的社区性开发

西安海荣集团和云南城投集团合资合作打造皇冠特色健康小镇过程中,采用市场化运作原则,依托企业积极实施社区性开发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按照镇、区同步开发的理念,在特色小镇和朝阳沟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为搬迁户在小镇区位好、商业价值高的区域新建框架式安置社区,每户的房屋结构,一层为经营性的商业店铺,二楼为生活用房,引导搬迁群众兴办农家乐,积极发展服务业,从一产转移到三产,并在企业用工上优先雇用当地贫困群众,全村共有105户332人通过旅游景区建设、发展三产服务业实现脱贫。

(三)以“元潭模式”为代表的景区性带动

在地理位置上,游客较多的秦岭峡谷乐园景区在元潭村旁边,村里专门成立了黄波菌业专业合作社,加入会员110户,在专业合作社带领下,大力发展袋料食用菌产业,实施规模化种植生产,专业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合作社主营的鲜香菇、干香菇等,除为游客提供了旅游土特产品,还大量销往西安、咸阳等周边市场,有效地解决了菇农的销售问题,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

(四)以“漫沟模式”为代表的股份制开发

天成渔业专业合作社由沙沟村中的漫沟村民小组成立,合作社共有会员108户,其中贫困户56户,实行按股份分红,群众可以资金、山林资源、经营和劳动力等入股,带动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天成渔业合作社除养殖外,还开发了漫沟生态观光园,年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0万8千人次,取得旅游综合总收入2100万元。天成渔业专业合作社依托渔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品,带领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效果明显,从而成为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61个“协会+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之一[2]。

二、“绿色+产业”致富一批,生态产业促进农民长期增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陕县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遵循生态循环发展总要求,把产业扶贫做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法、根本之策,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全县农民群众增收和贫困户脱贫,走上了环境美丽、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与产业、农业与农民的“双赢”和“共富”。

(一)生态产业精准覆盖

累计发展板栗、核桃等林果产业基地35万亩,天麻、猪苓等中药材8.04万窝,食用菌1600万袋,同时发展有机稻米和杂粮种植0.4万亩、畜禽特色养殖70万头(只),实现了40个贫困村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2140户贫困户全覆盖,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经营主体精准带动

按照“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精心培育了28个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龙头企业、219个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入社生产、订单生产、聘用打工等各种“三变”改革模式,把贫困户嵌入在产业链中,实现了在产业发展中经营主体精准全带动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增收。2017年寧陕县农业产业收入51470(2017年统计局农业产值)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61元,其中贫困户收入达5782.76元。

(三)融合发展精准提升

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突出绿色、特色和品质、品牌打造,通过三产融合发展精准提升产业化水平,目前宁陕县有龙头企业引领提升中药材、食用菌和核桃三大主导产业,37个主导产业初加工点分布在镇村方面,猪苓、天麻获得国家“地标”产品,“天华山”牌香菇获得省级名牌,“宁陕山珍”品牌线上线下均有营销平台和窗口,广货接镇蒿沟村、元潭村、筒车湾镇七里村、城关镇青龙村、老城村等10余个村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新业态正在形成[3]。

三、“绿色+就业”带动一批,让农民在生态保护中就业脱贫

宁陕作为全国全省的重点林业生态大县和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县,县域90%以上的面积是林地,80%以上的林地是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养山护水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非常繁重。全县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资源过程中注重让农民参入,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生态保护积极性,2016年率先在陕西省实施贫困群众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探索出扶贫新途径,创新构建了水利、国土、林业和环保“四位一体”的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以县管、镇聘、村用为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有偿服务的形式,从全县4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拔人员,实施培训持合格证上岗,录用835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管护面积人均400亩以上。生态管护员的职责主要是常年坚持巡山护林,每月工作时间不少于22天,发现林区森林火灾、违规用火、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采乱挖和破坏河道、水资源等环境违法情况,要坚决予以制止,并及时上报情况。生态管护员的报酬工资收入为7000元/年,并实行一年一考评的动态业绩考核管理,合格者续聘。通过聘任生态护林员,宁陕县使81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7000元/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取得了“一人护山、全家脱贫”的良好成效,实现了生态资源得保护、农民就业增收促脱贫的双赢目标。

四、“绿色+改革”激活一批,生态红利助力农户增收脱贫

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林麝、金钱豹、羚牛六大国宝齐聚的宁陕,不仅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还是国家首批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林业资源是全县最大最美的生态资源,在积极实施林业综合改革中,宁陕县围绕公益林管理经营机制建设、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建设、财政扶持制度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积极改革探索,大大激活了市场经营主体、生态要素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生态改革红利有效地促进了农户增收脱贫,实现了不砍山上树、百姓也能富的良性发展局面,开创了一条“生态环境得保护、农民能脱贫致富”的林业生态改革新路子。

(一)以生态资源变资产为方式,增加人民群众资产性收入

宁陕县截至2017年底,共颁发林权证1.73万本,发证率达到99%,确权落实到户到村的集体林地产权306.2万亩。全面完成了9.3万亩耕地确权发证,发放承包证书14004本,发证率为93%。全县23个企业或农业园区和65个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农民群众林地85万亩、耕地1.68万亩,通过租赁收益、入股分红和二次分红等方式,让各类资源变成农户能取得收益的资产。目前累计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337万元,林权抵押面积达3.17万亩。同时,宁陕县通过资金、资产、资源入股和配股等方式,目前已有2000多农户的资金达到3300多万元,依托各类经营主体每年取得固定分红收益,从农民转变为“股民”的已有万余名,其中贫困群众人口占到60%以上,农村“三变”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以生态建设工程为方式,增加人民群众工程性收入

作为生态大县的宁陕县,每年在各类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中,首先考虑贫困村贫困户,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宁陕县2017年生态工程总投资750万元,共实施了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林下经济和核桃经济林等4个工程项目,使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有300户。同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15万亩得到了实施,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户871户,人均1.5亩,户均增收1800元。

(三)以公益林补偿投入机制完善为方式,增加人民群众补偿性收入

公益林补偿制度,是中省强化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改革措施和制度保障,宁陕县积极构建地方财政扶持生态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2016年安排财政资金650万元,第一个在全国贫困县中用县本级财政投入生态补偿,将65万亩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5元每亩提高到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15元。2017年,国家和省级两级生态补偿财政资金2972万元在宁陕县得到兑现,涉及农民群众8588户,其中贫困群众2722户,户均补偿资金多达1400余元。同时,为解决农民资金紧张问题,大胆探索融资贷款新方式,发放了陕西省首批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180万元[4]。

五、“绿色+搬迁+改造”安置提升一批,实现生态宜居双赢

宁陕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贫困县,农户居住较为分散,针对部分农户生活生产偏远、生态保护压力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大、自然灾害威胁大等情况,全县围绕“一城(县城)、二线(西汉高速、西万公路)、五镇(城关、筒车湾、梅子、江口、广货街镇)、五区域(贫困村所在区、城镇社区、工业农业园区、旅游风景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区)”的总体布局,按照科学精准、业房并重、生态宜居的原则,有序将农户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易地搬迁,让搬迁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红利,實现搬迁与脱贫同步,生态与宜居双提升。2016年度共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生态宜居社区14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户553户1776人,同步搬迁户584户2224人。2017年将2018-2020年的搬迁任务一并启动,共启动移民搬迁生态宜居社区20个,集中安置2834户7778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户2210户6133人,安置同步搬迁户624户1645人,2018年底全部搬迁入住。通过移民搬迁,改变了贫困户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有效破解山区精准扶贫、偏远人口向城镇和社区聚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等各种难题,还实现了“人退林进”,生态功能得以有效恢复。移民搬迁改变了山区群众靠传统手段的生活生产方式,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扰动,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效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宁陕在抓好移民搬迁的同时,以农村危房改造为接入点,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项目捆绑、资金整合,创新出台“八改(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路、改水、改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危房、清庭院)四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综合整治标准,40个贫困村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贫困户民居改造工作在2017年得到同步实施。截至2018年年底,407户贫困户危改全部完成,累计实施民居改造1678户,配备生活垃圾桶3289个,修建文化活动广场25个,实施亮化工程7个村安装路灯775盏,建设村生活污水处理站6处,村级公厕40个,每户悬挂统一订制的以“诚、孝、俭、勤、和、廉、家规家训、村民修身十做到”等为核心内容的文明风尚导向牌,全面提升了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把贫困村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宜游、乐业、文明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发改委.“十三五”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规划[EB/OL].(2017-03-17),[2019-02-26],http://www.shaanxi.gov.cn/jbyw/ggjg/sswgg/zxgg/76278.htm

[2]邓淑红,周方舟.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7(11):45-49.

[3]马艳利,杨建科,袁景衡,冯明放.精准扶贫视域下产业扶贫模式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基于陕南产业扶贫的调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1):6-11.

[4]付江月,陈刚.西部贫困山区产业扶贫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8(1):132-138.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陕南绿色
陕南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尴尬的陕南
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陕南易地搬迁成精准扶贫样本
绿色时尚
追踪绿色的秘密
绿色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