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投资非洲的机遇和挑战
2019-10-08韩晓亚刘子琛
韩晓亚 刘子琛
摘要: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成为对非投资的主力军。首先介绍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现状,接着分别从非洲角度和中国角度论述了民企在非洲投资的机遇。从非洲角度看,非洲对投资的需求十分旺盛,市场潜力巨大;而从中国的角度看,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为民营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政府支持。同时讨论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面临的政治和行政管理、经济、劳动力素质、国际竞争和企业自身素质等方面挑战。最后,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对非投资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非洲是一个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疾病流行、饥荒遍布、战乱丛生的地方,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到非洲去工作或创业,是什么激发了他们的冒险精神?本文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分析投资非洲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现状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最初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主要配合国家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政策,在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民营企业加大对非洲的投资力度,逐渐成为对非投资的主力军,投资的领域涉及工程承包、采矿、制造业、服务业、医药、文化、金融、批发零售和农业等领域。据《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582.9亿美元,同比下降19.3%,而同期流向非洲的投资41亿美元,同比增长70.8%。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4月中国对外投资额共计233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中国对非洲投资额同比增长40.2%。由此可见,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投资热土。根据2017年6月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在非洲的中国公司已超过1万家,其中约90%的公司是民营企业。在投资非洲的民营企业中,涌现出了诸如华坚集团、深圳传音、四达时代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制鞋厂和工业园区,传音手机在非洲销量第一,四达时代在非洲3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并译制中国电视剧。
中国民营企业之所以投资非洲,是因为中国和非洲的产业互补性很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民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渴望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成本的上升以及环保标准的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很多企业不得不向海外转移。非洲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工业化水平非常低,对工业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当地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企业在非洲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一些有开拓精神的民营企业家纷纷到非洲“掘金”。
二、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机遇
非洲渴望发展,中国需要经济转型,中国的一些传统产能在非洲可能大有市场。中非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因此未来民营企业在非洲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从非洲方面看
第一,经济增长势头良好。非洲各国的许多行业都处于萌芽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非洲领导人也越来越多地把经济增长作为施政目标。据世界银行数据,非洲2017年和2018年GDP增速分别为2.4%和3.5%,增速较快。这为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对投资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历史原因,非洲的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极度落后。为了提升工业化水平,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非洲各国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希望能够通过引进外资来提高本国的工业化水平。一些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把中国经济的成功作为一个样板,积极学习和研究中国经验,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希望吸引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
第三,消费市场广阔。截至2018年12月,非洲人口总数已达12.86亿,而且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化,未来人口增长还将持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很大,而当地的工业基础落后,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投资回报率十分可观。据统计资料显示,非洲的投资回报率比中国、印度、越南等地高出将近三分之二。
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非洲有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黄金、钻石、石油等。非洲虽然在赤道附近,但属于高原大陆,很多地方没有酷暑严寒,适合人类居住。另外,非洲很多地方土地肥沃,但当地人没有农业耕作的习惯,所以导致粮食不能自给,一些中国民营企业已经看到了在非洲发展农业的商机。非洲目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500-1000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廉价的劳动力是投资非洲的重要吸引力。随着医学的进步,疟疾得到有效控制。只要洁身自好,艾滋病的感染概率也比较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非洲创业。
(二)从中国方面看
第一,中国对非投资战略正在调整。长期以来,中国对非投资的思路都是以单方援助为主,但这种模式受到西方一些国家的质疑,认为中国在掠夺非洲的资源。因此,中国现在鼓励民营企业在对非投资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各地政府对民营企业到非洲投资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这给在非投资的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许多低附加值的出口导向型的民营企业已经无法通过压低价格、扩大数量等手段来抢占市场份额。而短期内,这些企业又无法完成转型升级,因此,寻找替代市场便是这类企业的首要任務。非洲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廉价的生产资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第三,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入非洲创造了许多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论坛框架下,中非双方加强全面合作,共同落实了减债、免关税,鼓励相互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开展旅游合作、密切文化交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倡导我国与包括非洲在内的亚非欧国家开展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和服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国家层面的对话和合作为民营企业进入非洲提供了很多便利。
三、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面临的挑战
虽然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
(一)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面
近年来,虽然非洲国家政治总体稳定,战乱减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局部冲突和恐怖主义仍然存在,很多国家在政府换届的过程中常常引发骚乱,随着政府的更迭,相关政策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可能给投资项目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据不少在非企业员工反映,非洲一些政府官员办事效率低,腐败现象严重,对中国企业和员工进行索贿。部分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或者有法不依,社会治安比较差,制约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的长期发展。
(二)经济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落后,生产配套能力较低。非洲国家的道路交通普遍落后,电力供应不足,很多企业需要自己购置发电机并购买燃料,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很多也要从国内进口。当地没有相关的配套企业,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很多地方没有自来水,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第二,汇率风险。部分非洲国家的货币币值不稳定,当地政府又不允许用其他货币结算,这样一旦遇到货币贬值,就会使投资者遭受一定的损失。
第三,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这导致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规模十分有限。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监管企业海外资产的权力,导致银行无法充分了解在非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它们不愿意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或者担保。非洲金融市场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样保持谨慎,同时非洲的金融市场体系也不是很完善,难以有效满足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
第四,中國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中国企业有跟风的特点,很多企业盲目投资,这导致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削弱了民营企业投资非洲的利润空间。
(三)劳动力素质方面
第一,劳动力素质低。非洲工人虽然工资低,但也缺乏相应的技术,雇佣当地人需要进行培训,而非洲文盲率高,工人的学习能力差。非洲许多地区物价水平高,很多工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劳动生产率大概相当于中国工人的三分之一,这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打折扣。
第二,劳动积极性差。在非中企的员工普遍反映,非洲工人在有加班费的情况下,也拒绝加班,拿到工资后就消失,钱花完了再来上班;当地人没有储蓄的习惯,这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工人的随便旷工,打乱了生产的正常进程,影响产品质量和工期。
第三,信用意识薄弱。据在非中企员工反映,非洲一些工人存在借钱不还及不按约定时间赴约的问题。这些现象损害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增加了交易成本。
(四)国际竞争和企业自身素质方面
国际竞争激烈已成为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美欧等国家利用已经成熟的在非企业运营经验,持续扩大在非的影响力,打压排挤中国的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事业。另外,中国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着种种缺陷。第一,有些民营企业过于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漠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形象与声誉造成了伤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二,许多民营企业并不十分了解非洲的具体情况,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对非投资属于盲目的跟风行为。总之,中国的民营企业自身尚未成熟,所以才会在与其他各国的跨国企业竞争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首先,中国政府应该明确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中的战略价值,重视对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东道国行政管理、法律等问题,可以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渠道积极与非洲国家开展对话,使非洲国家进一步改善本国营商环境。其次,针对融资问题和汇率风险,中国政府应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贷款渠道。例如,中国政府可以鼓励中国的民营金融机构走入非洲。同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中非贸易和投资越来越多地采用人民币结算。第三,针对民营企业盲目跟风,缺乏调查分析的问题,政府应建立系统性的信息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并完善企业海外投资和风险预警机制。最后,针对某些民营企业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中国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中国海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商会、非政府组织等中介机构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二)企业层面
首先,针对民企对非投资的盲目现象,民营企业在进入非洲前,应做好相关的市场调研,向政府、研究机构进行信息咨询,并加强实地考察工作。非洲有54个国家,不同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稳定性、行政管理、社会治安、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相对比较安全的国家进行投资,避开风险高的国家或地区,有一定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的工业园区是民营企业的较好选择。其次,针对汇率风险问题,民营企业可以考虑使用套期保值等财务手段避免汇率损失,设置专门的外汇专家对外汇操作进行设计,或者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外汇操作,以保证投资的保值和增值。再次,针对文化差异以及在非投资民企注重短期利益而造成的形象崩坏,中国民营企业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保护环境,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党营营.非洲投资便利化对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2]魏柏然.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
[3]张小峰,何胜林.中国民营企业走入非洲: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未来走向[J].国际经济评论,2015(03).
[4]孙健,苏杭.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对非投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03).
[5]姚桂梅.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总体评估[J].西亚非洲,2009(07).
〔本文受“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师科研能力促进计划”资助〕
(韩晓亚、刘子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