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教学法在智障儿童语言认知课堂的应用
2019-10-08王爱红
王爱红
【摘要】多感官教学是提高智障儿童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智障儿童语言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多感官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是教学者永远探究的课题,这就需要从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环节的流程等实施策略,并且是有效性的策略,这也是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多感官教学 语言认知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0-0184-02
智障儿童受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的影响,他们的感知机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缺陷:感受性慢、感受范围狭窄,认识不完整……教学中更加需要更多种感官协调运用,积极调动智障儿童的手、眼、耳、鼻、舌等感官,综合地感知事物,全面地认识事物。比如认识水果“西瓜”时,让儿童用眼睛仔细观察到西瓜是圆圆的,瓜皮有的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用手去触摸感知西瓜滑滑的,敲一敲会“砰砰”地响,推一推还会滚动;用嘴尝一尝西瓜是甜滋滋的,水分很多,这样让智障儿童从颜色、形状、味道、触感等方面全面认识“西瓜”这种水果。
1.多感官教学法在智障儿童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障儿童语言教学涉及到的知识都是语言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熟练掌握,最主要的是对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有所了解,认知能力要与教学内容同步,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逐步发展的,所教知识不能超出智障儿童认知范围之外,否则孩子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1.2智障儿童的意识发展
对于智障儿童,每个孩子的思维发展、认知能力不同,儿童的思维活跃程度不同,这就使得教师教学难于把握教学主体目标,出现“分歧”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影响教师教学的安排,课堂整体教学目标较复杂。
2.利用多感官教學法提升智障儿童语言教学有效性
2.1营造教学氛围
教学重在交流,重在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是本着尊重、平等的状态交流,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快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智障儿童可以更好的发挥其能动性,更加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2.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过于呆板,丝毫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因而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其他方法使智障儿童积极快乐的投入到课堂氛围中,游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孩子难免会出现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教师则要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引导,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与此同时,不仅要让智障儿童积极的学习,还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
2.3教学设计新颖化
教学设计的新颖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智障儿童对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多感官能让智障儿童得到愉快真实的感官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环境,多样地挖掘智障儿童各领域的潜能。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瑞说过:“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到了,也就理解了。”在教授《理解反义词》时,由于反义词是相对抽象的内容,为了让智障儿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他们调动多重感官,发现材料中的反义词。比如看一看两条尺子的长短,听一听手机铃声的声音大小,尝一尝苦瓜和蜂蜜的味道,拎一拎一塑料袋棉花和沙子的重量,捏一捏海绵和石头的硬度,让幼儿在尝试中探索出长短、大小、甜苦、轻重和软硬这几组反义词。在感知探索中,智障儿童获得实际的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不断增强,语言能力得以发展。
2.4教学评价多元化
首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差异性”,教育也应该实现多元化的评价,突出每个孩子的差异性,并且尊重不同性格、气质类型的学生。因而在教育评价中,要根据智障儿童的思维差异、能力差异给予多元化评价。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不同的称号,比如“故事大王”、“阅读明星”等,也可以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如文具、漂亮的笔记本等。对于各种学习能力的孩子都给予鼓励,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尤其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孩子,教师要有“慧眼”,发掘这些孩子身上的其他优点。
3.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智障儿童而言多感官教学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同时,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吸取教学经验,善于总结等,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赖纪平.谈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及应对方法[J].华夏教师,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