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2019-10-08夏国海
夏国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154-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练习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检验学生的数学实践和运用能力。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一、重视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基本经验等是学生进一步练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出示“从小树的右边起第一位是十分位 ,第几位是百分位,第几位是千分位,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基础问题来加深学生对数位顺序的认识。
二、突出趣味性
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练习新颖有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联系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枯燥死板的计算题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勇攀高峰”“开火车” 等竞赛活动。同样的练习,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高,解题的速度快,巩固性也强。
三、突出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数学练习设计都應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突出实践性
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如: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后常会出现类似于“至少有几个小正方体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这种类型的题看似简单,可让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像这种情况我就安排操作,让学生用小正方体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五、强调开放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问题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如教学“统计”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统计某一类事物并制成简单的统计表及统计图,还可以根据你所统计的数据发表看法或提出你的意见。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
六、突出层次性
设计练习时要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练习的内容进行层次划分,每一个层次要有重点。一般应经过“会”、“熟”“活”三个阶段。第一层次是初步形成技能,练习是基本的、单项的、带模仿的:第二层次是巩固技能,使学生把掌握的新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此时练习可以反复进行,练习重点是综合性或间接性的题目,使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第三层次是发展技能,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旧知识得到巩固,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发展,此时应有难度较大的、较灵活的题目,既能体现习题的层次与坡度,又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授新课前先练习与认识角有关的旧知识,在区别“直线、线段、射线”的异同后,揭示新课课题。
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要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力求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使各种练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向效应,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