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2019-10-08王小儒
【摘要】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出发,笔者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武器,通过分析教材、研读教材、编创教材,丰富和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让动态的多媒体与静态的教材深度融合,让立体化教学资源与多变的教学设计深度融合,也让自身数字化教学能力得以提升。虽然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我们有了点滴的发现,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却需要我们不断的钻研下去,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138-02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从信息技术应用出发,以培养提升教师教材分析处理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如下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以生为本,全面分析,提升教师教材分析能力。
“以生为本,全面分析”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分析教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针对信息技术的特点,从媒体选择的确定、呈现方式的选择、语言的设计等方面开展分析,选择一些能够更加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的内容与方式,从而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
(一)以生为本,全面分析教材。
以生为本,全面分析教材主要是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全面地分析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来运用媒体,教师要比以往更全面细致地分析教材,这能利于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要对很多新课的内容进行更细致化的分析。例如立体几何入门难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一是画图与识图,图立不起来;二是对空间图形的复杂位置关系条理不清,构思不出来,而CAI在这方面有潜在的巨大优势。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用3D制作,把圆锥和圆台展开,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再制作一个球和一个平面,用平面截球形成不同的圆台这一过程制作成为动画,应用3D制作数学软件,表达了难以用语言说清的问题“多面体截面作法”,也可以用视听结合方式传授知识信息,可以使学生眼观文字图形,耳听解说旁白,字形规范,作图清晰,其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明显提高。总之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利用CAI软件,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空间观念及做图能力。立体几何的教学中,以往都是用教学模具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但几何模型难以展示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更不能动态变化。在旋转体的定义教学中,用FLASH动画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圆柱、圆锥、圆台分别是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繞一边旋转而成;在“几何体的侧面积”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各种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在“几何体的体积”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斜棱柱与直棱柱、正棱柱之间的关系,展示圆柱、圆锥、圆台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以生为本,全面构思教学。
以生为本,全面构思教学主要指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运用信息技术,注重教材的呈现方式。常规的教材是简单的,静态的,教师一定要细心的分析教材,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教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数列》复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知识梳理,在Pad 上利用软件画出思维导图,在资源库中,教师把《数列》的教学课件和试题等都上传进去,让学生自主选择重难点进行整理。为了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乱画,笔者在课前做了一个大的单元导图框架,让学生根据此框架分组做导图,每个小组负责一节的内容。此外,简单介绍Pad上导图的画法:在Pad的系统里,学生只需点“添加”,系统会自动进行分支、删减。学生可以加入附件,如图片、视频、习题等,还可以自行选择颜色和背景。学生做起来很感兴趣。笔者让学生把做好的导图上传到作品库,这样全班学生都可以看到,方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学生进入复习课需要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完成知识点梳理,强化重点,查漏补缺。教师针对错误集中的题目重点讲解,学生分小组利用自己做好的思维导图,教师对涉及的易错点重点讲解,小组互评打分,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Pad 教学有利于小组学习结果呈现,全班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也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吃透教材,融合充实,提升教师教材的处理能力。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开展有效的设计。因此在媒体的运用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升自己的分析处理能力。
(一)设计联系问题,理清教材思路。
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问题,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把教材的内容层层展开。因此吃透教材,了解意图就非常关键。探究性活动的组织,关键对教材的把握,诸如:围绕问题(以有效知识构成的问题列)展开;突出学习过程,注重学习体验;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完成,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例如在讲解《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设计画板教具,在画板上画一条直线l,使得l与画板的边缘左侧平行,在直线l外(直线的右侧)画一定点F,取一把丁字尺靠紧画板的左侧外沿,丁字尺和直线l垂直相交于点H,在丁字尺的另一端取点Q,将长度为HQ的细绳,一端固定在点Q,另一端固定在F,用笔尖靠着丁字尺边缘,并绷紧细绳,然后上下平移丁字尺,笔尖M画出一段曲线;设在移动过程中,横的丁字与l交点为H;
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给学生演示实践操作步骤和方法,提醒注意事项:
短尺紧靠画板边缘;
②移动中,笔尖一定要靠紧尺的边缘;
③画下面的曲线先下翻丁字尺;
学生合作实践:四人一组,一人平移尺,一人用笔尖画线;一人叮嘱注意事项,另一人协调平移速度;
教师:展示学生的成果,纠正一些不成功的原因;
教师的提问:
(1)在移动过程中,定点是哪个,动点是哪两个;哪个动点的轨迹直接可看出,哪个动点的轨迹需要研究?
(2)在移动的过程中上述的动点M,满足什么几何关系?能分析出原因吗?构建动态开放,知情共济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探究活动的设计也能更好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拓展教材内容,补充教学内容。
在现行的很多版本的教材中,由于篇幅的原因,很多知识点都会介绍或讲解得比较简单。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关注这些内容,充分解读教材,把教材中的拓展内容精彩的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弥补教师板书的不足,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越来越美好。
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出发,笔者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武器,通过分析教材、研读教材、编创教材,丰富和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让动态的多媒体与静态的教材深度融合,让立体化教学资源与多变的教学设计深度融合,也让自身数字化教学能力得以提升。虽然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我们有了点滴的发现,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却需要我们不断的钻研下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开发出促进教师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永前.思想杂货铺:信息技术学科要不要考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2]施晓军.引入创客课程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华丽转身”[J].名师在线.2016(04)
[3]范本恺,陈凯.信息技术课堂该教些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20)
作者简介:
王小儒(1983.7-),男,甘肃省岷县人,汉族,本科,一级教师,岷县四中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