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 竞赛贯穿”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研究

2019-10-08汪志林

科技经济市场 2019年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汪志林

摘 要: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取消,给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带来了重大的挑战。本文重点分析了徽商职业学院报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分享了专业建设经验。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产教融合;竞赛贯穿

徽商职业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设置于2009年,是安徽省特色专业,专业成立以来生源稳定,师资队伍逐步壮大,专业建设逐步深化,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安徽省及江浙地区报关、货代、外贸类岗位,社会评价较好。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根据报关及货代行业的发展及岗位群需求的变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应市场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产教融合、竞赛贯穿”作为外贸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按照“注重内涵、突出技能、强化特色、素能一体”的原则,全面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创新外贸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探索外贸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推进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涉及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的改革。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思路

1.1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和核心,以此为主线,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三种能力”为一体,即着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增强社会竞争力的综合社会能力。按照这样的体系构建,专业培养的学生注重报关与货代类资格证书和外贸业务类资格证书两类证书的获取,从而可以面向报关报检、国际货运、外贸业务三类岗位。这种全面、综合、立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和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在探索校企密切合作新路子的同时,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逐步形成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从专业认知、专业素养的培养直至主要专业技能的掌握都在企业实战岗位环境中进行,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努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对接。

1.2 建立“双导师”培训机制,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报关与国际货运教研室成立以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和研究等工作也依托于教研室开展,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学院和系部每年陆续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各类业务专项培训,如报关员资格考试培训、报关业务知识培训、货代资格考试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安排专业教师到报关行、货代公司、外贸公司进行企业实习;邀请海关、报关行等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商品归类、报关业务等专项知识培训等,多管齐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均具备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取得了相应专业资格证书,包括报关员、货代员培训师、物流员培训师、跟单员、单证员等。

教研室长期聘有行业企业专家和从业人员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总体来说,报关与国际货运教研室是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执教队伍,教学经验丰富、专业领域扎实、积极承担各项教学科研任务。通过校企共建,本专业还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与改革。

1.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改革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有效途径,建成后可以为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促使教师不断研究课程教学和改革,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模式。根据专业和课程的性质,通过搜集各类业务单据、制作各类声像教学资料、制作专业核心课程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编制习题集、搜集企业真实案例资料及图片等形式,建成以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具体课程或教学训练包为基础内容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系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获批省级大型mooc项目1项,省级精品线下课程1门。

1.4 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以“宽基础、深专业、重素质”为核心,围绕“工作岗位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改革、职业技能大赛”,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首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保证一定的“宽度”,以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更多样化的选择,可以面向外贸业务员、货代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岗位,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应职业迁移的要求,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有效对接;其次,专业核心课程则重在“窄”和“专”,即通过模块化的细分教学和全方位的实习实训,突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专业性,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缩短企业与学校在用人方面的对接,主要培养从事貨代、报关、报检等方面专业化的人才;最后,全面深化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5 构建渐进式“项目主导、竞赛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综合实训仿真环境,以不同形式的“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以不同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检验和促进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和竞赛中学习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责任意识、行业操守等职业素质,顺利完成从“识岗”到“爱岗”到“上岗”的过渡。第一层次:“识岗”——课程项目与课堂比赛结合;第二层次:“爱岗”——学期项目与校内比赛结合;第三层次:“上岗”——毕业项目与综合比赛结合。最后的毕业项目完成过程中,学院可以派出优秀学生参加由国家、省、行指委举办的各类综合技能大赛,综合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检验毕业项目的合理化程度和仿真化程度如何,不断完善和改进。

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教学理念,本专业逐步构建了“项目主导、竞赛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校内综合实训仿真环境,以不同形式的“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和实践,以不同形式的“竞赛”检验和促进教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分别获得2017、2018、2019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一等奖,在2017、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创新点

2.1 形成动态化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在最近几年建设中,注重在实践教学上下力气,始终以培养技能、强化实践为主线。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建成了国际物流校内实训基地,目前,由于学校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综合性的外贸专业类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新的实训中心将包含报关和跨境电商实训所需条件,建成后,将突出综合性、技能性、专业性的特点。在软件方面,学校引进了报关实训软件、互联网+国际贸易实训软件、归类达人实训软件、国际商务单证和跟单等实训软件。同时,在课程实训、校内综合实训上经过几年的发展,本专业也自成特色,运行有序。

2.2 竞赛+项目模式有利于课程改革

专业建立了国家、省级、院级技能竞赛的三级机制,以项目建设和技能竞赛为抓手,专业强化课程内涵建设,使学生学和老师教两方面都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教师授课和教科研的主动性。而借助于报关协会这一学生社团,使得学生自主开展活动与专业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专业的凝聚力,提升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放在首位,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人士参与到专业研讨、课程共建、实训指导、竞赛指导等各个教学实践环节。

2.4 成立竞赛指导团队,分工协作指导集训

为了能更好的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力量,充分利用教学团队中各位老师的专业特长,我们在备赛过程中按照各位老师的专业优势,分工协作,按需对参赛队员进行专项指导、技能操作指导。

3 专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3.1 专业发展面临转型

随着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取消,全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都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困境。近两年国内报关行业诸多改革的试点和实施,尤其是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政策的逐步推进,对通关效率、风险评估、海关稽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我们调整教学思路,让专业向更纵深、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更加凸显专业特色。我校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安徽省同类院校的发展中已走在前列,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何凸显报关专业的特色,并形成“人优我强”的竞争优势,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3.2 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课程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本专业的课程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才建设、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白,可以说教学资源的缺乏影响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发展,目前,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还停留在教学改革、一般教材编写等方面,还缺乏立体、全面、深入的建设,这是未来专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工作。

3.3 行业影响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足

虽然本专业与诸多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但覆盖面有限,且由于部分实习基地专业性强,规模不大,服务更多体现在浅表层面,深入合作和介入较少。下一步将考虑扩大实习基地的范围,采取教師挂职等措施和手段,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联系,提升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晖,朱秋沅,匡增杰,房莹.新形势下加强我国报关职业规范建设的思考[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6,(2).

[2]王志文.国际化的高校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以国外综合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付艳玲.美国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J].才智,2013,(12).

[4]钞秋玲,王梦晨.英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及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