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19-10-08李启武
李启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3—0125—01
小学数学是学生真正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开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对学生认识数学以及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都有一定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学习新理念,转变陈旧的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学生智慧的启迪,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小学数课堂教学的现状
1.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依然延用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输,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潜能得不到发挥,智慧得到不启迪,兴趣得不到培养,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制约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2.教学活动脱离了生活实践。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标也提出,要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然而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就教材教数学。这样教学,使得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学生感受不到数学与自己的密切联系,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科学性、生动性。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使课堂教学犹如死水一滩,缺少活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1.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入学生中间,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并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热情,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设计内容的时候,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实际情况、兴趣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借助《熊出没》中学生喜爱的熊大、熊二,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熊大买了11根香蕉,不知道怎样和熊二分对两个人都公平?”要求学生帮熊大出出主意。在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教师自然地引入了余数除法的内容。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帮助熊大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余数除法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巧妙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巧妙地把相关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際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或者游戏。如,让学生举着“1—100”的数字牌子站成圈,然后,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伙伴,使得两个伙伴牌子上的数字之和等于100。对于找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提出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此,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有利,对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也有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一般都不习惯枯燥乏味的数学。为了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选用他们喜欢的教学方法,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实物,增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如,课本、课桌、文具盒、魔方等,让学生仔细、认真地观察正方形的四条边和长方形的四条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的观察,他们很快就能借助实物的生动、直观性,了解和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概念以及特征,有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