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2019-10-08李钢坚
李钢坚
【摘要】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比较明显的探究性与实践性,但是其抽象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初中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物理课教学的效率,还需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物理问题与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其可以朝着正确的解题思路前进,提高其学习效率。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引入与运用显然符合了这一教学需要,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教学模式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 物理问题 问题情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0-0126-01
问题情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而形成的教学情境,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这一问题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这一情境时,围绕着明确的问题而展开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效地理解其中的知识。当前初中物理教师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开始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要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还需要物理教师把握好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概述
爱因斯坦曾经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可一味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方面,也要将关注点放在提出问题这个方面。而且这一问题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会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说是物理教学模式的一个核心。具体而言,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惊奇和期待等一系列情绪反应,进而使其产生求知欲,并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发挥自主探究能力,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起正确学习态度,汲取了应得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策略[1]。由此看来,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若要提高教学效率,又要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就可以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将其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可以优化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应该在物理课堂上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既符合教学要求,又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一)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与生活相贴近始终是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教学要求,是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不可忽略的一点。
1.注重引入生活现象
在课堂上引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可以让物理现象变得生活化,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易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与物理问题的理解能力。比如在“物态变化”这一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与之相关联的生活现象,如冬天的大雾、白霜、雪山、冰凌等等,然后结合这些生活现象创设问题:“这些大雾、白霜、白雪和冰是怎么形成的?”若是教师引入了春日冰雪融化成水的生活现象,此时教师也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雪会变成水?这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物理变化过程?”由此可见,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物理现象紧密相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通过引入生活现象,再创设相应的教学问题,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也可充分活跃物理课堂,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讲究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有用性
如果要通过物理知识生活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2]。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化的原则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不可忽略知识的有用性这一特点,要注重让学生知道知识源于生活,也可服务于生活。比如在学习杠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通过杠杆可以将大石块撬起来?”又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鞋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根据穿鞋的经验来看,有这样花纹的鞋子,即使是走在比较滑的路上,也不容易滑倒,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有用性,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教学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忽略了实际的教学需要,这样的课堂问题既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更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问题是要为教学需要而服务的,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并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比如在“超重和失重”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先让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再提出这样的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并不能形成问题情境,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机械式问题,不利于营造灵活的教学氛围,也不能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先通过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点。比如教师可通过弹簧秤来悬挂5N的钩码,让学生对弹簧秤的示数进行观察。当学生发现弹簧被加速提起的时候,弹簧秤的示数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弹簧加速时和单纯重力作用时的弹簧秤示数有什么不同?这其中反映了什么物理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出超重的物理概念。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在秤上快速蹲下,将秤的示数变化与自己静止不动时的示数变化进行对比,可以将失重这个概念引出来,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引出概念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氛围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结合认知规律,创设阶梯性的问题情境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其相应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遵循其认知规律来采取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是一个正确的教学行为。就比如在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具有阶梯性的问题情境,让學生能够一步步获得启发,然后一步步地沿着正确的思考方向来走,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比如在“比热容”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演示相应的物理实验时,可以为其设计阶梯性的问题,营造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观察这个实验的时候,你看到了哪些实验现象?如果要让水升高的温度与煤油升高的温度一致,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如果站在实验现象的角度来对比热容这个物理知识进行分析,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这样的物理事实中蕴含了哪个物理概念?你是否可以谈一谈这个概念的物理意义?”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走进一个不断探究的教学情境之中,他们会不断地调用所学的知识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比较,再进行综合的思考,最终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从贴近生活、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认知规律等方面入手,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这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忠良.浅谈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策略[J].才智,2018(36):133.
[2]郑志立.问题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