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2019-10-08黎吉秀
【摘要】2017年底,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作为高校通识类课程的《科学技术史》因其文理交叉的特点,具有建设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中当有所作为,努力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塑造其理想人格、提高其道德境界,使大学生成为时代“同行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 科学技术史 教学改革 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59-0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改进中加强,另一方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给高校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基本指导原则,课程思政建设也应运而生。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非思政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属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范畴的科技史课程,由于其内容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具有建设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科技史课程在围绕课程思政的目标展开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科素养、教学能力,是关系到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科技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涵盖自然科学,又涉及技术革命,还联系着哲学等社会科学,正因为如此,科技史课程对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要求极高,教师不仅要有清楚的勾勒和讲解重大科学史事件中所蕴含的具体科学知识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把握科学事件历史价值和人文意蕴的高屋建瓴的人文素养。在建构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教师的学科背景,也要考虑教师的兴趣和教学能力,所以该课程特别适合跨学院建立教学团队,重点吸收具有文理科背景的老师加入团队。当然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平台和政策,例如任命课程首席教授或者课程骨干教师,作为课程的牵头和负责人,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群策群力,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
二、课程知识体系是载体
科学技术史课程内容非常浩瀚,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穷尽全部的内容,而只能是有所取舍的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取舍的依据是什么?建设课程思政明确了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这就是遵循“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原则来构建课程知识体系,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揭示科技发展的规律,进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科技发展的历史,才能把握科技史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和科学人物,也才能对史料进行合理的取舍,进行重点讲授;运用联系和统一的观点把握内史和外史的关系,把握科学人物和事件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其自身的内在脉络和发展的规律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受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正确的认识内史和外史,才能更准确的揭示科技的实质和规律。其次,构建科技史教学体系,要求教师在选择具体史料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思政元素,确立教学重点,选择教学素材,并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形成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讲义和案例素材集等教学资源,为建设课程思政提供知识体系和教学文本基础。
三、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成效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效的关键。如果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途径,再好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文本最终都难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因此,建设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技能上要狠下功夫,不断总结,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科技史课程的内容特点,决定了非常适合采取课堂讨论、小组探究、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避免教师的单向灌输的现象。例如,在学习“近代科学在欧洲复兴”专题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设置辩题“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是否是黑暗的?”,通过组织班级辩论,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跃了课堂,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理性的认识中世纪,认识科学发展的复杂与曲折。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也正是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才得以实现。总之,课堂环节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和主阵地,是教师始终应该高度重视的教学环节。
作者简介:
黎吉秀(1971.11.6-),女,汉族,四川富顺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义中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