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2019-10-08李嫒
李嫒
【关键词】 寄宿生;心理问题;沟通;家校联系制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032—01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生过早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
一、农村寄宿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骄傲自负心理。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但进入中学后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又没有继续学习的决心和行动,从而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2.忧郁、胆怯、孤僻心理。农村地区大多数孩子的父母以务农为生,受教育程度又不高,他们更多的是从物质方面去满足孩子,而缺少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孩子也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孩子与家人生疏,变得无话可说,甚至敌意相对。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
3.适应能力较弱,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心理。有些孩子在寄宿之前,过着“少爷公主”的日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
4.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思想简单,孩子寄宿于学校,就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他们就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农村寄宿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因素。现代社会教育体制与方式的改变,使许多家长对教育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增强,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成绩直接成为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尤其在农村中学,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他们的素质不是很高,有的家长来校只是问孩子生活上的情况,很少主动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有的家长对子女根本不关心,全由学校管理。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就到处炫耀;一旦孩子的成绩不那么理想,家长不加分析就一顿辱骂或暴打。长此以往,导致孩子也自我怀疑。另外,家庭气氛不和谐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离异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寄宿制学生中有很多孩子的父母离异,他们长时间见不到自己最亲的人,所以变得异常敏感、脆弱、胆怯。
2.学校因素。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特别是寄宿生。他們远离父母,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遇到问题后他们渴望能在老师那里说说心里话,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理解、关心和疏导。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学生只有考高分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对学生往往缺乏理解、耐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导致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从而影响到他们健康的心理。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断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标准,也成为老师、家长的聚焦点。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又经常考试,学习一旦出现问题,缺少不良情绪的缓解渠道,缺少放松心情的时间和空间,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容易敏感脆弱。
3.社会因素。改革开放后,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承认,但近些年特别是受“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使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用,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针对寄宿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 重视师资培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内应尽量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个别心理指导。寄宿制学生的心理是复杂、隐蔽、微妙的,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派专人或聘请心理专家为学生做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也可根据实际条件设立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教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3.建立家校联系制,拓宽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时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农村寄宿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备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对寄宿生的行为和心理及时把握和引导,才能塑造寄宿生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寄宿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美好人生。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