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冷雨中的文化寻根

2019-10-08刘倩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余光中高中语文

刘倩

【摘要】《听听那冷雨》是高中鲁教版必修的文章之一,本文蕴含了作家余光中对中国“冷雨”韵味的探讨,其中内含作家对“寻根文化”的探寻。全文根据“雨”的不同时空描写,将雨韵和中国文学交织融合,为高中学生理解寻根文化的中国古韵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本文结合高中教学需求,将作者经历和文章情感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解读了《听听那冷雨》独特的文化寻根魅力。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高中语文  寻根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38-02

《听听那冷雨》为我国当代历史文学家余光中所作,1974年,作者辗转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完成了此片佳作。作家余光中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先后就读厦门大学、台湾大学,并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荣誉。并在香港、台湾任教多年。历经岁月风雨作者一直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将古代诗人李白、屈原作为人生偶像,在多年的迁途经历中,余光中的笔尖蕴含着丰富“寻根文化”,和“乡愁情思”,在接受中西文化思想灌输同时,作者将“冷雨”作为情感意识表达,将“寻根情思”融汇其中,为当代语文教学留下了无价瑰宝。笔者结合“冷雨”和乡愁关联,对其独特的寻根文化象征进行分析。

一、“冷雨”和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联系

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学最感性的代表。在千古诗歌传颂中,“雨”寄予了诗人、词人最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在文中写到:“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抒发了自身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敬意。

在古代《诗经》中小雅曾写道:“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其中寄托了对爱人的思念,象征着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思。除此之外,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借助“夜雨闻铃肠断声”的雨声表达了杨贵妃和唐玄宗凄美的感情。作为时节代表,“雨”更是融汇了古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希望,一句“好雨知时节”,将“雨”拟人化,代表了当代人们对于雨的喜爱。同样,“雨”也是离乡背井的游子对故国时光的怀念,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远离故乡都,迁居黄州也借雨抒发苦闷之心。对于《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而言。远离大陆,在台湾、香港漂泊多年的时光里,他无不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作为一个中国人,他骨子里面流淌着是充满诗词歌赋的血液。而对着千山万水,地域阻隔,作者只能将自己的思念寄托在诗词赏析中,借助这潇洒雨点寄托情感。

二、雨与中国声乐的异曲同工

作者在作品中将雨声描绘成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京戏的锣鼓声、东坡的韵里。其中渗透了对中国乐曲音乐的思念。作为一种唤醒作者回忆的“音乐”。“雨声”产生的节奏感让与观众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联系在一起,其中渗透了作者无意识的感动与怀念。“声乐”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而琵琶、锦瑟、古筝更是中国文人诗乐并行的志向雅趣所向。在这传统的声乐表达中,寄托着人物命运和思念牵挂情绪。作者将这“冷雨声”比作苏东坡的韵脚、京戏的鼓声,象征着自己对家国的思念。在声、乐的寄托中,传送着特殊的“寻根文化”情怀。

三、雨与汉字文化的情节

作为一种独特的情感寄托和表达方式,文字是中华儿女的瑰宝。从造字结构上而言,可见。“雨”是一种特殊的合体象形字。在古代代表着天赐之宝,在农业经济生产时代,雨更是救治旱灾,抚慰民心的良药。诗人从“雨”想到了汉字,联系到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这种超然脱俗的表达,让“雨”蕴含了更多的深意。在此刻,作者将“雨”代表的文字意义和汉字文化相联系,表达了自己对五年多年中国文化的崇敬向往,将自己“寻根情结”托盘而出。

四、雨,作者乡愁的象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自古以来就是寄托乡愁的代表。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漂泊,作者望着对岸大陆,心中游子情谊自然而生。无论是对家中亲人的相望,还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学雅士”的崇敬,“雨”都是对作者思念之情的抚慰和表达。对着“旧时古屋”的怀念,雨让作者回忆起了少年到中年的时光,寄托着对旧日生活的怀念,雨,更是作者乡愁的索引。

五、结语

《听听那冷雨》作为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思维、理解创新都有着重要的帮助。余光中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历史文学家、散文家,其浓厚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寻根文化”,为我国现当代散文文学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在文中,作者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借助“雨声”、“雨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文学的力量下,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归盼、在“寻根文化”的熏陶下,这种思想立意高远,让我们感受到了从乡愁到国家建设、民族统一的希望,也让本篇文章就此升华,超凡脱俗,凸显了其深远的文学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蔡菁.解讀余光中散文的“乡愁”情结[J].唐山学院学报,2004(02):67-69+83.

[2]陈祥春.解读余光中散文语言的特质[J].文学教育(上),2013(10):46-47.

[3]彭裕丹.胎记般不可磨灭的中国情结——余光中作品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08):54-56.

猜你喜欢

余光中高中语文
寻李白(节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