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与院体释道绘画的统一性和程式化
2019-10-08张超
张超
摘 要:文章通过对比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艺术和中国古代释道画来研究两者风格上的关联性和传承统一性。中国现存的古代释道画较少,唐代宋代绘画少之又少,但是唐宋之前的绘画艺术风格又不同于宋之后兴起的文人画体系。那么想要了解和研究唐之前的绘画艺术只有去研究中国的古代寺庙壁画、寺庙彩塑、墓葬壁画和古代石窟造像艺术。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古代宗教雕塑和释道画在造像特征、艺术风格、色彩风格等方面的相同之处来证明两者具有统一性和传承性。
关键词:宗教雕塑艺术;释道绘画;传承;统一性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要研究这些才能探究古代宗教雕塑艺术和古代院体风格的释道绘画艺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雕塑和中国古代释道人物画之间的关系有何种意义,雕塑和绘画有没有可比性,既然唐代之前的绘画较少,我们研究宋、元、明、清、民国之绘画即可,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研究古代造像艺术?首先中国古代雕塑和中国释道画有传承性,风格上的程式化和风格上的关联性;有统一性,艺术风格上的统一包括造型手法、设色、构图布局、人物形象等艺术特点的统一。古代宗教雕塑艺术主要指中国古代修建的佛教石窟、寺庙壁画、寺庙彩塑等。最早明确释道画这个画种分类的是宋代的《宣和画谱》,本文主要指的是唐宋元明历代院体风格的宗教绘画或者历代石窟壁画的粉本(即是工程草图)。
首先,以中国古代艺术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西方国家的传统艺术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文化历史背景、材料特征的诸多不同,在根本上使东西方艺术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唐宋元以来的释道人物画传世较少,但是艺术格调甚高,其体系不同于宋之文人画。文人画从北宋出现萌芽历经南宋、元、明、清走向成熟,文人画重视写意笔墨精神,文人画的这种尚意的语言和造型特征与中国古代宗教雕塑风格区别很大。但是北宋之前的院体画风格的释道人物画与中国古代宗教雕塑造像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那么从中国绘画历史的长河中抽出历代院体风格的释道人物画与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进行对比尤为重要。对比两者风格上的关系以及传承的关系,梳理出内在规律对从宏观上研究中国艺术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从唐代仕女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高士画《步撵图》《历代帝王图》,山水画《游春图》,鞍马画(动物)《五牛图》《照夜白》来看可见一斑。其次,宋代文人画出现后院体画和文人画分类发展贯穿宋、元、明、清。院体画整体强调富贵精致之技法功力,文人画讲究书法笔墨之技法功力。而唐宋释道人物画并无明显院体画、文人画高下之争辩,更无发展到明清两朝的“南北宗论”之争辩。研究学习绘画史不仅要纵向研究更要横向研究,所以研究唐宋元代之释道人物画艺术可以跳出院体画和文人画的固定思维局限,得到诸多新思路。再次,虽然中国唐之前绘画较少但是唐代之石窟、壁画、寺庙泥塑和唐画风格却是一脉相承。在古代中国的艺术史、画史、画论中少有发现记载雕塑家,为何?因为从事古代石窟建造、寺庙雕塑工作的多为工匠而非艺术家。但这些寺庙雕塑、石窟艺术的建设都是有“设计草图”的,这些“设计草图”就是粉本(粉本就是把建设的样式、风格、造型动态画到纸上,造像形式严格按照粉本建造。现存元代《朝元仙仗图》便是最有名的壁画粉本之一)。民国张大千先生更是耗资黄金5000两在敦煌“面壁”三年研究,观石窟寺庙之造像可得唐画之真谛,观石窟寺庙之造像可突破传统的用院体画、文人画对比研究之枷锁寻找另一方天地。最后,雕塑是三维空间,绘画是二维空间,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人物雕塑和中国古代释道人物画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两者微妙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的变化。研究中国古代宗教雕塑和中国古代释道人物画的意义在于更能清晰地认识两者的联系和传承,通过两者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以小见大的突破口来深入化、系统化地研究中国艺术的统一性,历史传承过程中的程式化中的同一性。
图1为山西双林寺泥塑造型,图2为五代(一说宋代)木板天王壁画,图3为元代《朝元仙仗》局部,图4为山西双林寺力士造像,图5为山西镇国寺清代壁画,图6为景德镇陶瓷绘画古彩。通过图片的对比发现,古代雕塑的着装、动态比例、造像特征、设色与古代传统释道画高度统一。通过典型图片对比可以让我们发现中国古代雕塑、古代壁画、古代宗教绘画是有传承性和程式化的,传承着经典人物的造型,传承着经典人物的设色,传承着动态、比例、大小关系、神韵等等。古代雕塑、绘画的程式化和传承的这些绘画形式、绘画元素、绘画语言又直接影响着陶瓷绘画,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新彩、粉彩、古彩、斗彩的绘画内容又直接取材于绘画。甚至可以这样形容,雕塑艺术、绘画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在艺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就如红酒一般,酒是一样的只是放在不同形状的酒瓶里,人们就认为不是一样的酒。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能认识到各种艺术的统一性。
那么为什么出现中国古代宗教雕塑和中国古代释道画高度统一性和高度程式化的现象呢?首先,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主要是石窟雕塑和寺庙彩塑为存在形式展现,还有在陶瓷器皿的形态上展现出来。在石窟雕塑和寺庙彩塑的周围装饰中会有同类题材的壁画作为装饰,壁画艺术和三维立体雕塑为统一题材处在同一空间中风格必须是统一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现存的敦煌石窟中壁画和泥塑的同一空间、云冈石窟中顶部的壁画装饰、龙门石窟部分现存的顶部壁画、双林寺彩塑房间内的墙面壁画、镇国寺彩塑房间内的墙壁壁画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宗教艺术直接服务于宗教,宗教艺术的作用是展现宗教故事和神的形象。宗教中的故事和神的形象是有经典历史的经书传承的。在这一点上不管雕塑还是壁画还是释道人物国画必须尊重经书典故的样式进行创作,其创作出来的形象被善男信女供奉传颂,必须保持题材、设色、形象、风格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又直接造成了传统释道人物宗教艺术和宗教雕塑宏观上的程式化的传统。中国宗教雕塑和中国古代院体风格的释道人物画的程式化的传承性又延伸到中国各个朝代各个产瓷区的宗教陶瓷雕塑和宗教陶瓷绘画,如宋代景德镇、龙泉窑出土的陶瓷观音佛像,明代福建德化窑的宗教造像,它们的艺术语言和形式与唐代石窟造像、寺庙泥塑风格大致相同。这一点在不同时期的天王造型雕塑、壁画甚至唐宋出土的唐三彩天王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的相似性,造型特征、设色手法等艺术特点上的统一性可见一斑。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系统地证明了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中国古代释道人物畫在历史传承发展中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系统地证明了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统一性和传承性的内在规律,证明了艺术风格上的统一性和程式化上的同一性。继续对比研究会发现两者由于一个是三维艺术一个是二维艺术的原因,所以在表现方式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这个区别也可以说是雕塑与绘画在展现形式的区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维的雕塑艺术与二维的绘画艺术在空间的表达上和艺术的展现上存在很多不同。如敦煌壁画的飞天场景可以通过人物的大小远近,人物和山水云彩的比例体现宏大的空间概念,雕塑就很难展现这样浩瀚的场景。在中国传统宗教雕塑中出现的主要是塑造经典宗教人物,而宗教壁画、释道人物画的表现内容、描绘题材则更加丰富。
通过对历史背景、人文传承、艺术风格等各方面系统化的对比研究、论据收集,文章论证了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与院体释道绘画的统一性和程式化。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