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信工具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08孔令芳
【摘要】自古以来,“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所采用的媒介无非是图像、语言、文字,这些媒介都需要依靠特定的载体。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载体也在逐渐地变化,从原始的自然载体,例如岩壁、龟壳、骨头,到简陋的人造载体,例如陶器、铜器、竹简。纸张的出现,使得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传递更加简捷有效。而现代社会出现的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事物,使得信息传递突破了载体的限制,变得更加快捷、时效、多元。教学的场所和规模也在改变,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更不再局限于教学规模。现代通信手段的进步,使得一个老师可以同时对位于世界各地的几百几千甚至几百万上亿的学生进行教学。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这对于全人类来说是有益有利的,但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尚未有完善的辨别能力,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的灌输下,不但得不到信息时代的福利,反而会迷失自我,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帮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教学;信息载体;即时通信工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分为“教”与“学”,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之间是信息的传递,信息是需要媒介的,这种媒介主要是文字、图像和语言。远古时期,人类通过模仿世间万物学会捕猎、用火、种植、筑屋等等;发明语言,将上一代积累的知识口耳相传;在岩石上作画,让后代记住重要的事务,岩画逐渐转变成文字,文字也不再只出现在岩壁上,而出现在龟壳、骨头、贝壳、木头这些可以方便移动的事物上。文字的出现突破了教学的空间时间的限制,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媒介。文字的载体也随着人类的发明创造,从龟壳、骨头这些自然所得变成陶瓷、铜器、竹简、丝帕等人造物,当纸张出现后,凭借自身的便利性当仁不让地成为文字主要载体。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诞生,70年经过五代的变更,迄今为止精巧的个人电脑、笔记本已经占领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商业化手机,40余年以智能手机为典型的可持式数据终端已然普及近乎人手一部。1969年,美国在阿帕网制定的协定下,互联网首先被用于军事连接,不到50年的时间,互联网就网住了世界上每一个人。今天,通过互联网相互勾连起来的手机电脑成了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教育也发展出了网络教育、在线培训、视频教学等分支。诚然,教与学不是单向片面的,虽然,网络教育扩大的教育教学的范围,突破了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增加了教育的可选择性,但是理性的培养、人格的塑造这种启蒙教育的要求是网络教育无法满足的。面对外来文化时,我们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面对新兴的教学方式,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思路来处理呢?为此,我将即时通信软件应用到教学中,通过实践来检测其可行性。
即时通信软件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信网路的服务。它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最早的即时通信软件是ICQ,ICQ是英文中I seek you的谐音,意思是我找你。中国目前应用最多的即时通信软件是QQ、微信、YY语音、阿里旺旺等,仔细了解了我班情况后,我决定选择QQ和微信作为平台,利用QQ群组和微信讨论组的功能,加强教师、学生、家长有效的沟通。自2016年9月接手我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后,开始了此项尝试,经过两年的时间验证,发现这种方式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2016年9月,我负责某班的教学工作。当时,班级中共有36人,整体学习气氛较差,集体纪律性较差,学生个人卫生较差。调查学生资料发现,学生家长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力度薄弱,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方法上有错误,甚至个别家长对学校有抵触心理,不太配合学校工作。综合分析后,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沟通力度不夠的问题,为了加强有效沟通,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我选择QQ群为家长建立一个平台,在群里和他们讨论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小学三四年级的知识点更侧重于记忆积累,要求学生多读、多记,我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父母的手机在上述QQ群里阅读背诵课文、诗词等需要积累的内容,甚至还有一些平时考过的试题,以图加深理解,增加知识储备。从2017年开始,这种点滴积累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我班在学校组织的诗词诵读竞赛中,全班学生共29人,其中28人取得了36首诗词古文全部背诵下来的优异成绩。该学期期末考试更是取得了语文平均91.5分,均为全年级第一,年级个人总分前五名,我班占据五个名额。在成绩的鼓励和有效的沟通下,学生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班级气氛昂扬向上,学生个人卫生也大有改观,家长也对学校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配合。
即时通信软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有利有弊,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发现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
优点一:有利于指导学生校外的学习。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小学生在这方面没有分辨的能力,各项知识的学习走马观花,记忆和理解程度不够,无法将外界信息转化为自身底蕴,更加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自我,沉迷于绚丽却肤浅的表层,最终只钟情于那些让自己愉悦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感性的。而对于那些精准枯燥的数学定义、文学诗篇、外语词汇,需要耐心去记忆、理解、思辨的东西,则引起不了自己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增强,更谈不上成功成才了。通过要求学生在QQ群里诵读知识,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可以大大减少他们体验肤浅的表层知识的机会,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利处。
优点二:有效地与家长沟通。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思维方 式,站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学校希望家长的配合,而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学校是对的,当家长抵触学校时,不仅学校工作受影响,学生的教育培养更受影响。而通过即时通信软件沟通,不仅降低了沟通的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沟通的时效性,因而避免了因视角的不同而引起的误会。在这两年内,我班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工作积极配合,与学校的关系极为融洽。
优点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对学生的校外学习进行约束和指导,相当于学生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增加,同等条件下,增加有效学习时间将提高成绩水平。成绩的提高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感,体验到付出就有收获的乐趣后,他们会更加努力想获取更多的成功感。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刺激下,他们再看到新的知识点时,第一反应不再是“太难了,我不会做”,而变成了“哇,难题啊!这下好玩了”。看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难度太大产生的畏惧感,而是挑战的欲望。
优点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人总是有惯性的,一个每天6点起床的人,如果让他睡到10点,他会睡不着。同样,我的学生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背诵,坚持两年后,现在就算暑假,依然有不少人每天都在坚持背诵。通过在QQ群里跟学生互动,掌控他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地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长时间的影响造就了学生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缺点一: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即时通信软件的即时性,导致教师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还会收到学生家长的交流信息,对于这些信息需要必要的回复。而且学生在QQ群里诵读的课文,教师也必须倾听并作出评价,来维持学生诵读的动力。这就导致教师在离开学校回到家中后还要继续履行工作职责,影响教师的个人生活。
缺点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校外时间,而且因为统一要求的原因,影响到那些可以发展特长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上是即时通信软件应用在教学工作中的利弊,为了扬长避短,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加强软件开发
即时通信软件是实现便捷通信的重要支撑,对于学校来说,要想实现整体的信息化建设,并让即时通信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就要注重软件开发,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即时通信软件的开发,便于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相互交流,满足教师的教研需求,便于校内的联络和调度,促进即时通信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学校成立专门的团队负责学生校外学习的指导工作,开发专门的学习软件,提供多种类别的知识供学生选择,本班班主任或各科任课老师,随时可调阅学生的历史信息,并随时可与学生有效沟通。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二、保持对即时通信的合理应用
将即时通信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学校需要注重即时通信本身的价值,即时通信的存在,是为了加强师生、家校交流,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各自的负担得到减轻,促进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这种情况下,对即时通信的应用,需要注重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对于即时通信的使用,教师利用即时通信进行教学和教研,與家长和学生进行联系,学生利用即时通信进行学习资料的获取,与教师及时交流实际学习中的问题,家长可以借助即时通信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具体应用要保持灵活和有效。
对学生利用即时通信软件汇报学习不做严格要求,跟学生家长沟通,由学生家长选择是否跟随教师的指导来进行校外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影响到学生发展特长,也适当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教师要加强对即时通信的重视
教师要迎合新时代的需求,注重对即时通信的应用,要了解即时通信对实际教学的作用,然后积极开发出新的应用方式。教师要结合学生以及自身的需求,了解即时通信的教育价值,利用即时通信进行学情的调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即时通信自主学习,并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卫东.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J].地理研究,2002(3).
[2]杨正波.计算机的发展历程[J].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08(Z2).
[3]琚超.教育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J].西安社会科学,2009(5).
[4]李蕾,赵旭敏,乐绪信,等.即时通讯软件教学应用研究文献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7).
作者简介:孔令芳,女,1990年生,天津市人,西南大学,天津市实验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