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探索

2019-10-08黄恒妮

课外语文·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语文教学师生关系

黄恒妮

【摘要】兴趣是推动人们探求未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也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认知倾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教育活动应当从兴趣开始”,指出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情境创设;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小学生因为喜欢某一科目的老师而喜欢学习这个科目,学习成绩也比其他科目好一些。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了,学生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才会放松和投入,反之,则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小学生天真、活泼,感情丰富,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尊重小学生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教学,改变严厉的教学态度,甚至斥责的方法更是错误的。要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放松的心情,放下身段与他们交朋友,形成一种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小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实际教学中还要体现出公平性,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不要根据语文学习成绩的优劣而差别地对待学生,要让所有小学生感觉到语文老师在教学、处理事情中是公平、公正、合理的。如果语文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让学生认为老师偏心,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协调,很容易使很多小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心理,更谈不上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了。

再次,要经常与孩子们交流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成功的教学,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递,还是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往往会对老师或身边同学的行为产生误会。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随时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隔阂,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最后,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面对小学生开展教学,语文老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打击,用赏识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好语文课程的信心。对待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沉稳冷静处理,注意思想的引导和矛盾的化解。

二、利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巧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巧妙的问题能马上激发出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引发小学生的思考。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去引导小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田家四季歌》这篇课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就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回答道:“老师,这篇课文是和春、夏、秋、冬四季有关的吧?”还有的学生说:“田家四季,是不是说的农民伯伯种田收获的事呢?”这时另一个学生问道:“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是不是应该唱出来呢?”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问题情境,不仅引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在想象中产生了通过学习课文一探究竟的想法,然后顺势导入《田家四季歌》课文的阅读和讲解,让小学生在刚才的问题情境中,认真仔细地学习这篇课文。

(二)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一般都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本来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描写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应该结合课文中故事给学生们创设有趣的情境,让他们在学习中进行表演和模仿。

比如,在《大小多少》这篇课文教学中,在让学生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结合课文创编故事。给孩子们分派黄牛、小猫、小鸭子等角色,然后根据课文创编故事对话和表演,课堂气氛也随之就活跃起来了。在故事表演中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把握好故事中的角色定位,准确熟练地说出编制的语句。在这种故事情境中学习语文,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深刻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融入生活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比较简单,一般都对自己身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而且小学语文中内容很多都与生活有关。比如 《春夏秋冬》描写的是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四季交替的自然现 象,《端午粽》一文则是描写与人们生活中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关的食物,《小青蛙》课文则是描写的小动物,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爱护小动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入生活中的内容,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

例如《找春天》这篇课文,春天在人们生活中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小学生对于春天也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在这篇课文教学中,完全就能利用生活内容的融入来开展教学,用生活化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问问孩子们春天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春天有哪些认识,喜不喜欢春天,还可以结合课文在课堂上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讲解春天的美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春天欣欣向荣的气象。引导小学生在这种充满生活元素的课堂上,去品味和感受课文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等,那些关于春天描绘的句子。丰富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想感悟与想象能力,不由自主地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教学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现实生活中近距离观察植物,对比课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和句子编排的恰到好处,从这些生活中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来激发出小学生回到课堂學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四、做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

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启发,在让小学生学习和了解重点语句、词语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曹冲称象》这一篇课文教学中,在带领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思考,并说说为什么曹冲说要将大象赶到一艘船上,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引发小学生联想课文内容,让他们深入了解曹冲利用船和石头称象的过程,点燃学习的热情。

(二)围绕课文主题,启发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主题一般都是课文内容的总结和提炼,抓住了课文的主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眼睛”。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应围绕课文主题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通过对主题的思考产生深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比如,以《小青蛙》《小壁虎借尾巴》这种以描写小动物为主题的课文,就可围绕课文主题,引导小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动物是什么样的,并展开课文学习;对于《小马过河》《狐假虎威》《蜘蛛开店》这类以故事名称为主题的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分析故事的起始、发展、经过、结果,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进而产生学习课文中语文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薛素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小学语文教学师生关系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