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19-10-08王玉辞闫晓军

科教导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农学院育人专业

王玉辞 闫晓军

摘 要 北京农学院通过强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共识,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构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25

Abstrac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has constructed the teach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ensu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concepts, implementing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constructing a diversified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optimiz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The education system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2010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多项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作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农业院校,承担着为区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任务。农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急迫需要。北京农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学校特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1 强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共识

能否在师生中树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并达成共识,是影响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北京农学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创新创业结合农科特色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和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实施“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实施了分类分层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校内学习,完成通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实习任务,最后1年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或专业相关单位完成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现代农业的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知识,以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构建注重实效、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

3 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平台

3.1 校企合作,构建学生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平台

(1)依托大学科技园,借助入园企业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专業实习。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由百亩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组成,为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科学研究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平台,吸引优秀的创业项目入园并给予资助,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2)加强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合作,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2]

3.2 与科研院所或央属农林高校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实培计划”项目,挑选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科研素养高的学生,到科研院所进行实习,接受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

二是与央属农林高校合作,开展“双培计划”项目和“交换生”项目。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双培计划”,学生前三年在央属高校学习,最后一年回到本校学习,构建高水平理论学习和都市农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

三是成立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北京农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共9所高校成立协同创新联盟,共同探索农林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

截至2018年,358名学生参加了“实培计划”项目,124名学生参加了“双培计划”项目,334名学生参加了“交换生”项目,有力推进了与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

4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4.1 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支撑教学

对相似课程合并,促进教学内容更新,重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带进课堂、纳入教材、融入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程及时反映最前沿的知识和成果,确保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和内容,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教师将本科生带入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团队建立的基地和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等拓展功能,建成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2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北京农学院2015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2018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普适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升课程质量。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

4.3 设立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交叉课程

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与创新教育结合的交叉课程,如创意农业、食品创新课、管理创新课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注重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注重与农科专业特色的结合,更好地培养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5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农学院结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多类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4+4+8”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图1),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聘请校外基地或企业单位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学生,为学生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让实习过程更加规范。

6 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加强创新创业氛围。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社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2)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等。

(3)构建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各学院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加强师資,强化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专题考察与会议,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竞赛获奖的成果等依据不同等级转换为学分,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取得成绩,认定工作量,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加强制度管理,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

北京农学院通过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资源,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专业课、创新创业实践课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农业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以来,学校在“挑战杯”、数理化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76项,省部级奖项181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7个创新创业团队先后入驻大学科技园创业,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自身优势创办的“蘑食屋”、“林下养鸽”等项目被《光明日报》、《新京报》等报道。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3-5.

[2][3] 王慧敏.都市农林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4):3-5.

猜你喜欢

农学院育人专业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探讨
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探讨
部分专业介绍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专业修脚店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