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构建
2019-10-08周济铭范学科郑爱泉
周济铭 范学科 郑爱泉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是一项职业农民教育新形式,是全面、系统、专业化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措施、新工程。本文以陕西省富平县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班(陕西省第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班)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课程的设计与构建、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农民 学历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2017年度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7Z06)。
农民是农业经济生产、农业科技转化与应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三农”发展中最核心、最具有主动性的要素。激活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只有掌握生产技术,具备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才能推动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掌握农业相关专业技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能力,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主要收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一直是“三农”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是近年来产生的一项职业农民教育新形式,是全面、系统、专业化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措施、新工程,需要政府、院校、农民等多方参与和配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这项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本文以陕西省富平县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班(陕西省第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班)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课程的设计与构建、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1.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构建思路
针对农业生产及农民职业的特点,实行“根据农时季节分段进行教学,农闲时集中上课学习,农忙时生产实践”的灵活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确保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根据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工作方案要求,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富平县农业产业现状的调研、职业农民岗位能力的分析、入学学员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调研等,设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学员的学习需求,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图1)。
课程体系设计与构建
根据富平县农业产业现状调研及学员基本学情分析,结合富平县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县校双方协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以作物种植技术为职业核心能力,构建由综合素质课、专业技术课、实训操作课和能力拓展课四大类课程组成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表1)。
由于参加学习的农民学员年龄、文化基础差异较大,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需要。
A类课程(课程名称后字母标注)主要针对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从事农业生产环节的学员。学员系统学习全部A类课程,再选学两门B类课程,通过技能鉴定后,可获取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B类课程(课程名称后字母标注)主要针对文化基础较好,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经营等环节的学员。学员通过系统学习全部A类课程和B类课程,再选学两门C类课程,通过技能鉴定,可获取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C类课程(课程名称后字母标注)主要针对文化基础好,长期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经营、农业管理、技术服务等环节的学员。学員通过系统学习全部A类课程、B类课程,以及综合素质课中的全部C类课程,且选学能力拓展课中的两门C类课程,通过技能鉴定,可获取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设计与构建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设计,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地域性,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农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
1.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单元课程
对实践操作周期长、技术性强、技能点相对不独立的课程,如“作物良种繁育技术”“农业微生物及应用技术”等,以技术单元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技术单元和技能训练。其中,基础知识为各项技能的基本理论;技术单元包括实训需求理论和实训操作(实训需求理论为实训操作过程中所涉及或需求的理论;实训操作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生产实践的工作程序或生产季节为学员安排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完成后才能进行综合技能实训。技能训练采用工学结合的途径,学员要进入生产第一线,直接参与生产;技能训练除实际操作外,还应辅助以虚拟仿真实训,以解决实际操作周期过长的缺陷(图2)。
2.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项目课程
对实践操作周期短、技能点相对独立的课程,如“蔬菜生产技术”“植物组培与脱毒快繁技术”等,以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技能为目标,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产品为结果,构建课程内容和组织课程教学,使学员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工作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图3)。
教学组织
1.教学形式
由于大多数农民学员在参加学习的同时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学活动主要采取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教学要根据农时季节特点分段进行教学,应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学员集中上课学习。分散教学是在农忙时期,指导学员参加生产实践,以作业、项目、问题研究等形式引导学员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必要时教师可进行现场教学。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通过手机或电脑给学员发布学习任务或指导学习,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确保取得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
2.编写适用于职业农民培育的特色教材
针对富平县农业生产实际及发展趋势,结合农民实际情况,编写适用于职业农民培育的特色教材。以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为导向,以典型的作物或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国家颁发的标准或操作规程为依据,结合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选择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学员的实际文化基础和认知特点,通俗易懂地引入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内容。应以问题导向或农时操作流程为主体搭建教材框架,将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先进的技术措施、未来发展趋势等纳入教材或讲义,在形式上要多样化、趣味化、形象化,使教材更贴近职业农民教育的实际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指导、考察调研、实践操作、网络教学等方法,以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以解决学员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问题分析演讲、书写小文章、总结生产实践经验、交流心得体会等多种互动方式,使学员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加大技能实操内容,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除介绍我国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外,还应补充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员的行业信心和创新精神,提升学员的认知水平和职业素养。
4.考核测评
学员的学业成绩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是对学员学习过程的测评,由学习活动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实训完成情况、生产实践完成情况等组成,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個等级进行评定;结业考核为各门课程的结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
实施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富平县农作物生产季节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第一,将第二、第三学期划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校内或实训基地进行实用农业试验与结果分析、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与生产活动。第二,将第四、第五学期划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立足于陕西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设施栽培、食用菌栽培、农机具使用与维护、农资营销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生产活动。通过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学习与实践,引导学员参与陕西省主栽作物生产和教学活动,掌握陕西省作物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培养学员的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第三,第六学期安排学员进行农业生产综合实训。该阶段可分散进行,也可统一组织。另外,还应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2.优化教师队伍
授课教师应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技术人员担任,要求副高以上职称,或者由农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要求中级以上职称,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10年以上。授课教师不能仅限于校内,还应聘请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能工巧匠,将其组成专业教学师资库,采用择优汰劣的用人机制,确保教学正常实施并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党养性、范学科、支九田:《涉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三维思考——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30期,第57-60页。
[2]王仙芝、桑宁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问题与策略》,《中国成人教育》2018年第24期,第169-172页。
[3]张献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实践路径探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年第1期,第110-112页。
[4]民建中央调研部:《关于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20期,第32-33页。
[5]何洁、秦万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第116-117页。
[6]于桂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3期,第22-24页。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