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荡口古镇历史沿革和明清建筑群

2019-10-08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桥天井古镇

文/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纪 敏

1 荡口古镇的风貌特色与历史演变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苏州两地的交界处,鹅湖以西,古镇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那时已是区域性的“水码头”,望虞河穿鹅湖而过,北接长江、南贯太湖,水运交通便捷,后随华氏族人迁入,古镇的人文气息愈加浓厚,由此开启了荡口古镇的繁华历史。

元代以前(包括元代),荡口称丁村、丁舍,顾名思义,仅是一个村落,荡口古镇的南郊有丁公桥(丁兰遗址)。伯渎河荡口段无论是否泰伯率领先民开挖,都是有史以来荡口地区最早的水利成果,丁公桥是荡口古镇最早的桥梁,丁公桥一带(伯渎河下游)居住着荡口最早的先民,丁村、丁舍可能在丁公桥北面,即位于荡口古镇的南郊或南部。荡口作为名副其实的镇,形成于明代前中期。地方志记载,明初华贞固迁居荡口后,在大奶桥(现称通源桥)附近建春草轩,明初华贞固所在位置就在荡口古镇南部,即角上、通源桥附近。《泰伯梅里志》记载,华贞固次子华仲谆建造延祥河桥、新桥、杨巷桥、福华桥等多座桥梁也都位于荡口古镇的西南部,此外,华仲谆还建造了永安石桥。该桥“跨濠湖口,嘉庆邑志失载”。显然此桥并非卖鱼桥,而应是位于新桥附近的1座桥,也有可能就是新桥,原名永安桥,后人重修后改名为新桥。明代前期荡口古镇人口聚居和街镇建设的中心在镇区的南部(南郊),后人逐步将镇区建设的重心北移至市河和北仓河两岸,至明代中期形成了荡口古镇的基本格局。北仓河两岸在明末清初聚居了荡口镇众多人口。

清康熙年间的伯渎河有3条河流,第1条经东面过福华桥、杨巷桥,向南面流经湾泾河,再流入青荡;第2条是主河道,向东经新桥后流入鹅湖;第3条从新桥西北经荡口镇,绕出东沙泾水月庵东,再流入鹅湖。明末清初,北仓河两岸已是人口密集聚居区,是荡口镇的标志性区域,这与民国时期的人口聚居格局相一致。

历经500多年风云变迁,民国年间的荡口建筑风貌发生巨变,但古镇的大格局和基本风格未变。荡口古镇老街大部分为清代建筑,主格调是晚清风格,有部分为明代和民国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此前经历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的战乱,古镇部分建筑毁于兵火,抗日战争时期,卖鱼桥北岸上百间临街房屋被毁,后又重建,局部性损毁未改变荡口古镇的整体建筑风貌。

2 荡口古镇明清建筑群

荡口古镇为世代名人故居,有明清、近代的一批古建筑群,如明代老义庄、进士第,清代襄义庄、华世芳故居、华蘅芳故居、华君武故居、华秋苹故居等,建筑布局大体有3~5进、3~7开间,有正厅、前房、后厅、备弄、厢房、院落、天井。

2.1 荡口古镇明朝建筑群

明代建筑以“进士第”“老义庄”为代表,新裕堂和振始堂2幢建筑现存完好。

荡口古镇老义庄存续时间长、规模大、保存好,在稳定社会秩序、帮助贫弱族人、从事公共工程、促进社会教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老义庄建筑群从南到北,为隔河照壁、码头、八字照墙、门厅、轿厅、诒谷堂和后厅,在公共服务(包括赈灾、教化、养老送终、扶弱)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见图1)。

进士第边帖青石磉板石尺寸为102cm×102cm,木柱鼓磴设于锁口石上,正帖青石鼓磴尺寸为26cm×50cm。

新裕堂东西备弄宽1.30m,振始堂东西备弄宽2.65m。内部四架梁承重,柱距5.80m,梁断面直径40cm,采用半圆形黄柏树种,沿柱至脊柱都采用尖山板镶填(见图2,3)。常规做法的边帖木结构采用圆川,荡口古镇进士第则采用方川,边帖屋架夹板从前步柱串至后步柱,此种做法增加了结构稳定性,同时使建筑美观。

在振始堂后沿有樘石库门框,用金山石柱压在青石底座上,立面雕有玉兔图案。振始堂与厢房沿柱下的基石下水道口有1个如意图案。

荡口明代建筑正厅采用满天星落地长窗(见图4),正厅后面金柱石鼓磴连接金刚腿。两偏厅沿下为满天星矮窗,步柱下有古式落地长窗,上设花饰方框,下有隔堂板,背面镶木板(见图5)。进士第山墙旁有东西2条排水阴沟,上有石板,尺寸为400cm×100cm,既能排水又能作为道路。

图1 老义庄修复前后对比

图2 四架承重大梁

图3 山尖板

图4 明式满天星长扇窗

图5 明式书条式落地窗

进士第建筑边帖每柱中间由5.5cm×9cm×24.5cm或5.5cm×10.5cm×26.5cm的特制青砖镶砌,柱径露面约4~6cm。

荡口明代建筑的梁、柱、枋制作较粗犷。磉板石、条基石等都采用青石制作,部分采用花岗岩。厅堂、大木为抬梁式结构,边间及次间为木立帖式房架,窗扇采用书条式及满天星做法。

院落铺设青砖,室外天井采用金山石块,尺寸为70cm×45cm,室内方砖尺寸为40cm×40cm或30cm×30cm(见图6,7)。

外墙为封火墙,厚约40cm,砖系清水砌筑,内墙为空斗和单砖墙,墙面为石灰膏加纸巾粉面(见图8)。

马头墙包括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见图9),边间前后进为方便通风和采光而设蟹眼天井。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厅的前檐或步间有落地长窗扇。

2.2 荡口古镇清代建筑群

图6 金山石铺地

图7 做细方砖地面

图8 清水屋脊

图9 马头墙

荡口清代华氏建筑群,一般为3~5进、3~7开间,东西两侧有备弄,备弄有防盗、防火、隔声作用。正厅和后厅多采用抬梁式木结构,边帖、次帖为立帖式房架。屋檐面标高为2.9~3.1m,有出檐椽和飞椽,室内有山尖封板、隔堂板等。粉刷线条为圆弧凸面,流畅、精细、玲珑,形态多样的泥塑花饰栩栩如生。

荡口清式建筑中襄义庄最具特色,建造豪华、讲究,体现了当时工匠的工艺水平。建筑所有的装饰油漆色调较深,采用退光漆做法。

襄义庄现存3进5间1备弄、2天井、2厢房、后院落、石库门、蟹眼天井。襄义庄天井两侧有东、西厢房。柱间有圆、方川板及挑方,方头刺龙图案,梁下有花机,四架梁下有坐斗,飞椽头做成卷刹,厢房和正厅前二架屋顶有翻轩(见图10,11)。

图10 梁下花机

图11 四架川枋

正间的后步柱设屏风门,脊柱上部有山雾云雕花,厢房和后厅有翻轩,前檐看枋有木雕图案,夹堂板有镂空雕花,有葵式落地长窗、四架荷包梁和单步月牙梁。

屋架夹板从前步柱串至后步柱,一般从脊柱串至金柱。正间铺地为细方砖,方砖尺寸为40cm×40cm,次边间方砖尺寸为30cm×30cm。石库门边采用金山石立柱和方砖贴面。天井铺地材料为金山石,尺寸为70cm×45cm。院落铺地材料为小青砖,采用人字形铺设。

屋面为小青瓦,屋脊粉刷线条檐口为花沿滴水,吻头多为哺鸡吻。外墙为封火山墙,厚约40cm,内墙单砖,木柱露面4~6cm。坐斗梁垫蒲鞋头翻轩山墙的马头墙有3~5屏,塑饰各花色图案,做工细腻、生动。墙根有回纹、祥云、花草等图案,挑头上饰云福、八卦图等花纹。山墙侧面有如意宝塔。墙面为石灰膏加纸巾粉面。

3 结语

荡口是一个有江南特色的历史古镇,其开发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独具水乡风韵,在疏浚古镇水系的基础上修复古巷古弄、古桥及古驳岸。重点恢复北仓河沿岸古街和新老当里古民居,展现历史名人文化风采,让人体会到明清时期古镇的历史风貌,成为明清江南古镇影视剧拍摄基地、最适宜憩息颐养的旅游生活区(见图12)。

图12 荡口古镇修复前后对比

猜你喜欢

新桥天井古镇
新桥国际机场昆虫群落与鸟类发生的相关性
汽车车身无损修复技术应用分析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古镇之旅
雨天
古镇——镇远古镇
再别新桥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