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70周年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
——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赵冠谦

2019-10-08城市住宅杂志社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8期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

文/《城市住宅》杂志社

(一)变迁

《城市住宅》:您从事住宅设计数10年,请您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

赵冠谦:我主要从建筑标准、方案竞赛、个人居住体验3个方面来谈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感悟。

建筑标准:与时俱进

从建筑标准方面来说,我国解放初期几乎没有标准,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住宅设计规范,当时称之为建筑设计规范,是将所有的建筑放在一起,其中有一部分为居住建筑,居住建筑部分又包括住宅建筑,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当时国内住宅的建造量是很大的。解放初期,我国住宅的居住面积标准是按每人4.5m2,一般家庭是4~5个人;到了20世纪60年代,住宅建筑按户来计算,每户的建筑面积为34m2,居住面积为18m2;到了20世纪70年代,标准进行了细分,每套住宅建筑面积为34m2,20世纪70年代末为34~37m2,当时考虑厂矿的住宅面积要小于城市居民的住宅面积。1978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建委《关于加快城市建设的报告》中规定: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42m2,如采用大板、大模板等新型结构,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为45m2;省直属以上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设计单位的住宅标准可以略高,但每户建筑面积不得超过50m2。1981年原国家建委在《关于对职工住宅设计标准的几项补充规定》中,将住宅按照面积标准分为四类:一类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42~45m2(厂矿),二类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45~50m2(一般城市居民),三类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60~70m2(处级干部),四类住宅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80~90m2(局级干部)。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严格控制城镇住宅标准的规定》明确指出,从我国经济能力和严重缺房的实际出发,近期内,城镇住房只能是低标准的,全国城镇应以中小户型(一至二居室一套)为主,平均每套建筑面积应控制在50m2。1984年,原国家科委根据国情发布了《住宅建筑技术政策要点》,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及“到2000年,争取基本上实现城镇居民每户有一套经济适惠的住宅,全国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m2”。1990年,原建设部和国家计委发文,要求“八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住宅建筑仍应以中小型户为主,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50m2以内。2000年,住宅商品化后,对居住面积不再进行控制。

在住宅设计规范更新方面,20世纪50年代没有住宅设计规范,只有建筑设计规范,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民用建筑里面包括居住建筑,居住建筑有住宅、宿舍、旅馆等类型,划分了面积、层高和日照,但不是很详细。1986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主编了GBJ 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住房实行福利性实物分配制度下制定的,在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住宅设计质量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1996年,由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城市住宅建设标准》,内容涵盖面积、功能及设备等方面,建筑面积标准分为45~55m2、60~70m2、75~85m2、90~100m24类,以二类建筑为主,独门独户,功能分区明确,针对套内面积、层高、日照、采光等指标作出相应规定。该标准兼顾了近期使用与远期发展需要,着眼于广大中低收入居民普通标准的住宅建设,结合“安居”工程,加快解决住房困难步伐,同时,重点改善城市居民普通标准住宅的功能和质量,充分考虑对人的关怀,为住户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提高住宅建设的总体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GBJ 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一些条文逐渐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故于1999年进行了修订,更名为GB 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主编单位为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提出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设计应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GB 50096-1999主要修订了住宅套型分类及各房间最小使用面积,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楼电梯及垃圾道的设置等;扩展了室内环境和建筑设备的内容。

2011年,GB 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再次修订为GB 50096-2011,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于2012年8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在GB 50096-1999(2003年版)的基础上,修订了住宅套型及套内主要功能空间最小使用面积,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楼、电梯及信报箱的设置等;扩展了节能、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和排气道等内容;以黑体字标志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提出“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住宅的建筑设计”,强调“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资源等有关规定”。

方案竞赛:百花齐放

从方案竞赛方面来说,竞赛可反映出当时的住宅设计水平。建国初期,方案竞赛较少,以欧美式住宅为主,以厅为中心进行布局。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苏联模式,多采用内走廊形式,无厅。20世纪60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期,学习大庆模式建设了一批“干打垒”式住宅建筑,住宅建筑标准低、质量差,很难适应人民生活,但也有一定优点,即就地取材。20世纪70年代,一些特大城市开始采用工业化住宅建造方式,如大模板、大板、砌块、框架等,房子建造速度快,建筑面宽小,改造难度大。文革结束后,开始进行全国性方案竞赛,1979年首次举办全国城市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提出“住得下、分得开、住得稳”。平面布局逐渐从内走廊、小方厅(暗厅)转为小明厅,与此同时,开始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初级结合,有加大进深、缩小面宽及节约用地的要求,同时受唐山大地震影响,住宅建筑开始关注抗震设计。1984年的全国砖混住宅新设想方案竞赛,编制了统一建筑模数制,推行模数砖,提高工业化水平,首次提出套型理念并采用双轴线。1987年,“七五”城镇住宅设计方案竞赛中提出“大厅小卧”,重视厨房和卫生间空间设计。1989年,商品化对工业化带来了冲击,全国首届城镇商品住宅设计竞赛以“我心目中的家”为主题。1991年,开展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方案竞赛的同时,完成了改善城市住宅功能和质量的研究课题,对住宅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注重功能改善和住宅适宜性,由粗放向精细过渡,同时要求充分利用空间,提供多样化方案。1998年,举办以“迈向21世纪的中国住宅”(包括城市住宅部分和村镇住宅部分)为主题的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对住宅性能提出要求,关注居住性、舒适性及可持续发展等。2000年以后,因住宅面积无法控制,导致全国性住宅竞赛难以进行。2006年,开展了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提出的方案类型多样化。21世纪以来,住宅设计方案竞赛较少,但针对保障性住房进行过一些小型竞赛。

居住体验:从有其屋到优其屋

结合我个人的居住环境变迁,也能够反映出我国住宅发展的轨迹。我一共搬了6次家。刚回到北京的时候,可从1个朝西1个朝北的2个房间里选1间作为结婚使用,我选择了朝北的8m2多的房间,是5家合用的1个单元,2个厨房、1个厕所,厕所只有一个蹲坑,空间极小,当时这种形式被称为“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设计考虑的周期是较长的,但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后来又分给我1个15m2的房间,是1个大开间,没有厅,餐厅、会客厅与卧室混用。前2次搬家都是在丙字楼。第3次搬家的时候,二女儿出生了,这次的房子是在乙字楼,1个单元2户,厨房是2家合用的,卫生间是3家合用2个。1967年,我们举家搬迁到河北新乡,回京后第4次搬家,同样在乙字楼,但厨房是独立的,卫生间要3家合用。第5次搬家,住房面积为66m2,1梯2户,有3个房间,还有1个小方厅,3代人合住。2000年,我搬到现在的房子,面积94m2,但家里的人反而少了,居住体验是最好的。

(二)现状

《城市住宅》:住宅建设离不开住区建设,新常态背景下,您认为住区规划设计有哪些着眼点?能否举例说明?

赵冠谦:关于这个问题,2017年,我曾经给《施工技术》杂志社写过文章《我国住区建设新常态下的规划设计探讨》。我国住区建设新常态要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传承文明、和谐人居的原则,使我国居民家家享有经济、适用、美观和健康的居住环境。为此,需要精心、大量建设集约型住区,即建设因地制宜、因势规划、紧凑合理并适应当地风俗习惯的住区。集约型住区集实用性(功能清晰)、舒适性(品质优良)、适应性(灵活可变)、安全性(质量可靠)、环保性(绿色生态)、经济性(节能省地)于一体,主要包括复合型、开放型、混居型住区3种模式。

1)复合型住区,即改变单一的居住模式,以居住为主,将住宅、产业(多种经营)、办公、文化等建筑混合建在同一地块上,可以集约利用土地,就近解决就业,缩短交通距离,方便日常生活与丰富文化生活等,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形象。比如上海海上海新城由高层住宅、低层商业步行街及高层办公楼组成,三者既相互独立又整体统一,可充分利用地形,方便居民生活与就近就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见图1)。青岛海尔时代广场是集住宅、公寓、办公、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住区,住宅通过商业、办公、公寓等建筑与城市交通隔离,居民可就近就业,并享受绿色生态环境(见图2)。

图2 青岛海尔时代广场

2)开放型住区,即改变大院封闭的格局,将住区管理单元缩小(为保护居民安全,各个管理单元需设置门禁),主路面向城市开放,住区配套公建和公共绿地可与市民共享,城市交通避免被长距离、大范围封闭住区所阻隔,减少城市交通压力,缩短居民出行距离与时间。比如北京沿海赛洛城将管理单元缩小,有利于出行,方便居民与城市融合。住区内设各类公共设施,如西南角设置办公区,有利于上班族就业。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设置了下沉式商业步行街,服务城市市民与本区居民购物休闲,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城市土地(见图3)。杭州亲亲家园由多个小规模的管理单元组成,内设开敞式大型超市、运动公园、休闲长廊等,主次道路向城市开放,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加大了城市交通的通达率,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率(见图4)。

3)混居型住区,即改变同一阶层居民居住形式。居住群体多元化是创造多样性生活与维持住区活力的重要元素,混居人群在使用公共资源(如绿地空间、配套公建等)时得以相互交流与熟悉,增进共识,减少偏见,从而创建和谐社会。比如北京融景城住区集合了商品房、两限房与经济适用房,使不同人群集居在同一个社区内,在使用公共设施与共享室外环境的同时,可以进行文化、思想、习俗的交流,增进共识,减少隔阂,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见图5)。北京亦庄中信新城采用大混居小集中的方式,除共用绿地、配套公建外,还在工程质量与建筑形式上保持一致,使居民心理感受平等。

图3 北京沿海赛洛城

图4 杭州亲亲家园

图5 北京融景城住区

集约型住区符合社会广泛需求,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精心开发,更好更多地营造出广大百姓住得放心、住得满意、住得长久的住区,是每位工程人的职责所在。

《城市住宅》:您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住宅建筑设计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赵冠谦:首先,我觉得现在的住宅建筑设计缺乏实态调查。我曾经主持过一个项目,叫“改善城市住宅功能和质量的研究”,我们当时在全国进行了4000户调查,都是入户调查,不是只发调查表让住户填,那样会有偏差,因为有人会对调查表的理解不到位。如果我们进入到住户家里当面交谈,把具体情况拍照,再将它画出来,就能发现哪些地方是要改进的。

其次,我觉得我们的住宅建筑设计现在还是粗放型,不够精细。突出表现为厨房、卫生间的设计,设施管线特别多,安排不好会相互“打架”,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空间虽已增加了,但使用起来还是觉得很紧张,就是因为没有从人体工效出发,没有相互协调。

第三,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工业化最主要的是要实现标准化,标准化的基础是模数协调标准。我在审查图纸的时候,经常发现设计不考虑模数的问题。模数化可以使各方协调起来,而且可以相对简化设计。我们曾经编制了模数协调标准、模数制等,但是目前这方面应用还不够完善,大家缺乏重视。标准化、模数化是实现住宅工业化的基础。

《城市住宅》:能否列举一个您认为做得比较好的住区规划案例?具体好在哪些方面?您心目中的好住宅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赵冠谦:“万科”在天津开发的“水晶城”项目不错,项目原址是天津玻璃厂,是我国首个以保留工业时代历史遗迹为主题的大型社区。原有建筑拆除后的残墙意向和地面肌理被融入“水晶城”的平面规划中,共同组成了别具一格的“Y”形景观轴线(见图6)。为完整保留老厂区原卫生院的一大片枝叶繁茂的树木和行道树,规划道路看似笔直,实则略有弯曲,为整个社区营造出类似“第五大道”林荫路的氛围。设计师将原来的水塔改造成了钟楼,保留了原来的一些厂房作为会所,原玻璃厂产出的窑砖用来做建筑小品,通过保留、对比和叠加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遗迹进行筛选性保留,让其融入新的社区规划中,为人们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以及美好的回忆。在“水晶城”中,我们看到成行成片的400多棵几十年树龄的大树、阳光下伸展的铮亮的铁轨、中轴线尽头巨大的吊装车间……历史在这里被激活,这样的建筑是值得推崇的(见图7~10)。

图6 “水晶城”规划鸟瞰

图7 “水晶城”保留的铁轨和行道树

我认为,住宅设计要反映我们的生活方式,设计要与家庭生活实态密切结合。此外,由于住宅内部空间不大,必须充分发挥室内每一平方米面积和每一立方米空间的作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风俗习惯、传统文脉,挖掘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模式与地方风格,然后结合现代生活形态、建材、科技、资源等进行创作。

图8 “水晶城”保留的吊装车间

图9 “水晶城”保留的大树

(三)未来

《城市住宅》:您认为未来我国的住宅设计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赵冠谦:我认为,住宅设计未来首先应考虑广大老百姓的居住问题,要有适度的舒适性,在有限面积里,将住宅做得合理、舒适、健康;其次要关注居住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创造健康的居住环境;最后要考虑节能省地和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人居环境。因此,绿色建筑、健康住宅、SI体系住宅、百年住宅、老年住宅等都将是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

图10 “水晶城”内部景观环境

绿色建筑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过去大家都从狭义角度来考虑,认为绿色就是个“绿”字,就是绿化、生态。国家及住建部提出的绿色是广义的,简单讲就是建筑既要环保,又要可持续。环保对所有的废弃物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而可持续性就是要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满足功能上的可持续的适用。

健康住宅主要强调“健康”二字,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4个层次。身体健康很好理解,而心理健康是指保持精神上的愉快,道德健康是指自我的健康不影响别人的健康,社会适应健康是指能够适应社会因素变化的影响。

SI体系住宅是指住宅的承重结构骨架具有高耐久性(要求耐久年限为百年以上),而且是固定不变的,但住宅所用的分隔构件则可根据住户的不同要求而灵活变换,即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依使用者的需要或爱好,分隔成多种多样的内部空间。SI住宅一方面可使住宅建筑的品质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可使室内装修和布局变得更简易。

百年住宅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筑长寿化、建设产业化、品质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

老年住宅设计时既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又要考虑坐着轮椅能够进出,比如室内地面无高差,门适当放宽,地面防滑,开关要降低,储藏空间要设在低处,让老年人坐着轮椅也能够得着等等,这些问题非常具体,但是能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方便,以及心理上的年轻化。

《城市住宅》:未来您对于年轻的规划师和建筑师有什么寄语?

赵冠谦:现代科技发展很快,在建筑领域,国内与国外的差距主要集中于技术方面。例如在国外像“峰尚国际公寓”采用的“高舒适低能耗”技术已经很普遍,我们需要将这些技术普及推广。另外,我主张大力开发适用性技术,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和经济条件,利用好当地的建筑材料来做建筑。同时,尽量利用自然资源,能够自然通风的地方不用人工气候来调节,能够太阳能取暖就利用太阳能。不一定要采用高精尖技术,因为“高精尖”的技术毕竟需要高投入。

我国的建设量这么大,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特别是在住宅建设方面。学建筑不一定非要到国外去,国外市场没有中国市场大,真正要学习、提高自己,还是应该在本土进行。

猜你喜欢

住宅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Jaffa住宅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