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
2019-10-08峰黄世香黎祥伟杜美昌邓丽琴贝学凭张焕钊刘杰琳钟发东
唐 峰黄世香黎祥伟杜美昌邓丽琴贝学凭张焕钊刘杰琳钟发东
(1 贺州市皮肤病防治院中西医结合科,广西 贺州 542899;2 贺州市中医医院呼吸科,广西 贺州 5428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以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该疾病的发生与气道和肺脏吸入烟雾、有害气体、粉尘引起慢性炎症有较强的联系,该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死率较高。预计到2020年,该病将成为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该病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如能早期控制,减少住院率,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将能较好的降低医疗费用,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1年来,本课题对手针结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贺州市中医医院收集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将患者编号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56~64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3~9年,平均(6.00±1.66) 年。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54~64岁,平均年龄 60岁;病程3~9年,平均(6.00±1.45)年。经检验,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1]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接触因素、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其中,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金标准,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即明确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2]。
表1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能够配合完成各项研究数据的收集;(2)患者本人同意接受本研究的治疗方案,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停用其它治疗,并在接受研究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3) 年龄50~65岁,病程在10年以内;(4)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中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肺脾气虚证3种证型的其中1种。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2)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
1.5 脱落标准 (1)由于出现突发事件而中断治疗的患者;(2)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研究者认为需要停止治疗的患者;(3)受试患者主动要求退出研究。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常规治疗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方案:(1)持续低流量吸氧;(2)左氧氟沙星(峨眉山通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23)抗感染,0.6 g,静滴,1次/d;(3) 异丙托溴铵(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159) 500 μg+布地奈德雾 (AstraZeneca Pty Ltd;进口药品注册证号:JX20150208) 1.0 mg,雾化吸入,2次/d;(4) 注射用氨茶碱(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266),0.25 g,静滴,1次/d;(5)盐酸溴己新(江苏九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658),4.0 mg,静滴,1次/d。共治疗7 d。
治疗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行手针针刺治疗,根据手部全息穴位取穴。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以下穴位:(1)肺:位于掌面、小指第1、2指骨间横纹中点;(2)脾:位于掌面拇指指关节横纹中点;(3)肾:位于掌面小指第2指关节横纹中点;(4)咳嗽点:位于手掌食指掌指关节尺侧处;(5)咽喉点:在指背面,第三、四掌指关节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以上各穴每日针灸1次,均平刺进针,进针1寸,捻转行针得气,得气后施行补泻手法(痰热壅肺、痰浊阻肺患者施行捻转泻法,肺脾气虚患者施行捻转补法),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传达指尖为佳。每隔10 min施行1次补泻手法,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7 d。
1.7 观察指标及中医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本研究主要观察患者咳嗽、咯痰、喘促、自汗、哮鸣音、发热等症状、体征和白细胞、CRP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医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郑筱萸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以4分制为原则,重度为6分,中度为4分,轻度为2分,无该项则为0分。具体拟定详见表1。
1.8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采用的证候计量方法。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中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疾病疗效评定标准中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白细胞、CRP正常。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白细包积分+CRP积分≤4分。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白细胞积分+CRP积分为6分或8分。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30%,白细胞积分+CRP积分>8分。
1.9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后,如均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均使用双侧检验,当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积分比较 本临床研究共纳入的患者有8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过程顺利,无脱落患者。
经检验,2组患者在治疗前咳嗽、咯痰、喘促、自汗、哮鸣音、发热等症状、体征的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在治疗后组间(哮鸣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组间(咳嗽、咯痰、喘促、自汗、发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积分比较 ,分)
表2 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积分比较 ,分)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咳嗽治疗组 40 治疗前 3.55±1.15咯痰3.65±1.10治疗后 1.85±0.83*1.10±1.19*对照组 40 治疗前 3.50±1.18 3.60±1.13治疗后 2.55±1.36 2.05±1.66组别 例数 时间 哮鸣音 发热治疗组 40 治疗前 2.85±1.49 2.00±1.01治疗后 0.45±0.96*0.00±0.00*对照组 40 治疗前 2.90±1.43 1.95±1.06治疗后 0.75±1.26 0.65±1.14喘促3.40±1.13 0.40±1.03*3.45±1.11 1.30±1.32白细胞4.00±1.36 1.85±0.83*3.9±1.10 2.00±0.78自汗2.50±1.34 0.20±0.61*2.45±1.32 0.65±1.14 CRP 3.55±1.40 2.35±1.42*4.00±1.36 3.00±1.50
2.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分析,Z=-2.121,P=0.0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结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环境污染加重以及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其中一个发病率较高,发病因素涉及多个方面的疾病,在多因素的刺激下,炎性的细胞因子通过介导炎症介质,使气道黏膜受到炎症细胞浸润,气道壁受到损害。由于该病呈逐渐加重式进展,肺脏的终末细支气管也受到损害,形成肺气肿。肺组织结构功能改变且不可逆。在肺功能下降的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处于低下状态。该病又容易和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相互影响,所以在治疗方案上显得较复杂。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中医康复,尤其针灸学对多种疾病的康复效果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治疗效果已被全球公认[4],传统针灸康复疗法能够有效减轻COPD患者的痛苦,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5],但全息手针对COPD患者的康复临床研究较少。
人的手具有十分复杂而且精细的结构和灵敏的感觉。手不仅能接受外部的信息,传输到大脑,完成身体的活动,手的活动也能对大脑的皮质功能产生影响。所以,对手部进行刺激可以调节大脑的皮质功能,从而较快的调节生理机能和体内的防御系统。《黄帝内经》云:“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手为人体上肢末端,为三阴三阳经络气血交接网络的部位。手针疗法是在传统的经络学说基础上吸收了全息理论的观点,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疗法。针刺手部穴位能很好的调节人体经气,调节脏腑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归于中医学中的“喘证”“肺胀”等疾病的范畴。在这些类型疾病中,痰饮占据了较大的作用。中医学在对痰饮的治疗主要是以杜绝生痰之源,宣肃储痰之器,温化肾水为主要治疗原则。本研究依据上述治疗原则,选取肺点、脾点、肾点为主要选穴,切合病机,因此能够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本研究表明,(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比较,经检验分析:①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具有可比性;②2组患者在治疗后组间(哮鸣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组间(咳嗽、咯痰、喘促、自汗、发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②、③表明2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⑵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7例,有效17例,无效3例。经检验分析2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总疗效。综上所述,手针结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肺脏功能恢复。该治疗方式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