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三美论”之“意美”在《关雎》翻译中的体现
2019-10-07李紫晶贾欣岚
李紫晶 贾欣岚
【摘要】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功不可没。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给译者翻译诗歌提供了一种思想,即从诗歌意境、音律以及形式着手,传达原诗的风味,这一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从意美这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诗经·关雎》的译文进行赏析以期验证许渊冲先生“三美论”中“音美”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关键词】《关雎》;“三美論”;许渊冲;音美
【作者简介】李紫晶,贾欣岚,天津大学。
一、许渊冲及“三美论”
要许渊冲先生是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翻译实践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著名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源自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写到的“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许渊冲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翻译中,在《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提出了诗歌的翻译标准:“至于诗歌,尤其是格律体的诗歌,我提出过,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指的是传达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义,“音美”是指音韵协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而“形美”是指译文要再现诗句长短的对仗和工整。通常在翻译诗歌时,译者很难做到三者兼得,因此许渊冲先生曾专门在外国语上发表文章做了进一步说明:“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三美论”在许渊冲翻译的诗歌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译者反复学习体会,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语言之美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美论”之“意美”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中国的诗歌感情饱满,韵味悠长,意境深远,通常寓情于景,短短几字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描绘了生动的画面。《关雎》可谓中华文化经典的肇始, “六经之策, 皆归论汲汲, 盖取之乎《关雎》。”诗歌内容质朴单纯,描写了“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赞颂了美好爱情,但用笔曲折,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情景交融地渲染意境。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言气格, 言神韵, 不如言境界。”在翻译中,再现原文美的意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原诗前两句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原诗的前两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美好的意境:和煦的春天,绿草茵茵,雎鸠鸟成双成对在水中嬉戏。河岸边,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采摘荇菜,这美好的一切勾起了同样青春的少年郎的无限情思。雎鸠鸟在每年的求偶季节,会成对出现在河面上,或嬉戏或觅食。“关”是一个拟声词,形容的是雎鸠的叫声。如果一只鸟儿叫了一声“关”,那么与它结伴的另一只鸟儿也会随即迎合一声“关”,这样一呼一应的叫声甚至会让人误会雎鸠本来就是连叫两声。在原诗中,雎鸠关关合鸣便象征了雄鸟和雌鸟心心相印的美好感情。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用“turtledove”来译“雎鸠”正是恰到好处,“‘turtledove一词在英文中除了有‘斑鸠之意,还有 ‘情人的意思,与本诗的主旨相互呼应”,英文读者在读到这个词的时候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美好的爱情,产生和中文读者在读到“雎鸠”时相同的情感体验。一中一英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拟声词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关关”时也采用了英文中的拟声词“cooing”。“Coo”一词既有咕咕叫的意思,同时也指轻柔低语,尤指对所爱之人柔情地说。这样一来,象征爱情的鸟在河面上结伴同游的和谐场面跃然纸上,完全展现出了原诗的美好意境。
《关雎》作为《诗经》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对中文有所造诣的外国学者也对这首诗歌进行过翻译。汉学家Arthur Waley在Book of Songs中的译文版本如下: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Guan! Guan! Cry the fish hawks, on sandbars in the river;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A mild-mannered good girl, fine match for the gentleman.
ArthurWaley对于“关关”的译法采取了直接音译,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一读便懂,但译文的目标读者可能会一头雾水,且音译法无法传达出文字下蕴含的关关和鸣、相恋相依的深层含义,缺少了语言的美感。“fish hawk”一词意为鱼鹰,鱼鹰的形象与象征美好爱情的雎鸠着实有些差距,特别是“fish hawks cry”的译法没能传达出原诗和谐融洽甚至些许浪漫的意境美,因为“cry”一词意为鸟儿发出的高声叫喊。凶猛的鱼鹰叫喊着“关关”这一场面与人们印象中美好的爱情相去甚远。原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的意境,然后寓情于景来写人。这一版本的译文没有达到这一目的。相较而言,笔者认为,许译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3.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