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块理论在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分析与启示
2019-10-07何留凤
【摘要】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高考重要的考查要点。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对词块理论在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進行实证研究分析,以便与同行切磋与交流。
【关键词】高三英语教学;词块理论;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何留凤,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前言
高三的英语教学由多个知识点共同构成,而英语写作则是体现学生对知识点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语言能力,使其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顺利运用语言能力。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词汇掌握的多少和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英语写作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和运用一定的英语技巧,使其能够形成完整的句子,再通过各种句子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对于英语写作来说,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英语教师不断的实践,产生了词块这一说法。词块是语言记忆中词汇组成的短语,它能够方便学生进行记忆,是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词块理论在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词块理论可以让学生脱离汉语思维的禁锢,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往往在英语表达中使用汉语的语法,学生虽然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但是却用汉语的语法把词块组成句子,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而学生通过对英语词块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摆脱汉语思维的限制,能够提高英语写作的正确性。
其次,词块理论能够提高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运用的准确性,教师要求学生所记住的词块都是写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块,这些词块都具有稳定性,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轻易地运用,提高文章的质量水平。同时,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词块理论,可以减少学生的在写作中的错误率。
最后,词块理论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语言更加流畅。在高三的英语写作中,不仅要求英语写作内容上的丰富,更要求其写作要符合文章规范,使其内容能够直接联合起来。学生通过运用这些词块,可以直接地进行句子组合,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句子的连贯性的写作能力。
二、词块在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启示
1.引入词块理论。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词块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尝试对词块的运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学生总结一些固定的短语和词汇搭配,让学生记住这些词块,并教会学生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总结词块。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时,教师要对学生讲解词块的运用规范,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合理的运用词块。
2.让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词块。要想使学生们能够快速地掌握词块理论,就需要教师们培养学生对其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词块理论的探讨和研究,让学生能够全面的熟悉词块理论。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课题时,要使要首先运用词块理论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让学生根据本章课题,自己总结出一些词块,使学生说出词块和本篇文章有何关联性,这样能够开阔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师要运用简单易懂的词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点,同时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3.根据词块重要性的启示,建立学生和教师的词块框架。对于词块理论来说,词块框架是必不可少的。词块框架可以让学生们对词块产生深刻的记忆,这也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重大挑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针,对学生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词块框架的建设,奠定学生词块基础。
4.强化学生对词块理论的学习。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过通过复述文章和改写课文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词块的学习。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词块进行翻译,或者翻译整篇英语文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和词块进行写作。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词块的运用,也能提高学生对词块的掌握。此外,教师可以举行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中学会对词块的运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英语文章的了解,减少学生的语法错误,为学生的英语写作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以往的教学和现今新课程下的教学进行总结和比较,通过两种教育方式,结合当前的学生情况,创建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词块理论对学生的启示,抓住学生的记忆特点,使学生能够记忆更多的词块。
三、结语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英语写作教学尤为重要。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且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加强学生对词块的应用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写作的流畅性,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以后的语言运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盛楠.词块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月刊, 2017(7):29-29.
[2]孙少丹.关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词块理论的应用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7(5):309-309.
[3]文明娟,邹白茹.词块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