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2019-10-07赵亚萍杨蕾何梦焕
赵亚萍 杨蕾 何梦焕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内涵及培育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深远意义,提出了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有效路径。要从宏观上予以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优化和培植作用;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发挥内因作用。从而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多元文化;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路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西方的各种思潮也随之涌入,新时代大学生正处在可塑期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当前社会思潮的影响。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内涵及培育现状
1、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含义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是在遵循友善观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为目的的社会价值理念,是以正确处理大学生自身和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交往关系为内容,以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为追求的观念体系”。[1]友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微观层面的一部分,它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阐释:第一,修养自身,抬高涵养。友善作为一种内在修养,能够使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与提升自己,能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能使他人感到舒服愉悦。第二,与人为善、人际和睦。即待人平等,诚实,不欺人,诚实守信,遇事多从他人角度考虑,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第三,拥有奉献精神和时刻准备温暖大家的情怀。第四,努力营造清洁美丽的环境,和大自然友好和睦相处。
2、多元文化视域下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状况
多元文化视域下,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交汇,新的文化也将不断出现,给正处在敏感期、蜕变期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三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来自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自由主义深深影响了大学生们稚嫩的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中的常态化了,公交车上的不主动让座,已经让人不陌生了。对父母不尊不敬,不懂得感恩和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只是一味的索取,已经让很多为人父母的人大失所望了。
除此之外,就是对环境的不友善。随处可见,大学校园里常见的宣传单、饭堂里吃剩的饭菜、自习室里丢弃的稿纸。总之,这些情景已经和倡导文明校园的愿景越来越远。归根到底,就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培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影响了它客观的良性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深远意义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健康良性发展有利于其人际交往,促使其在交往中用正面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去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从而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他人相处时能够体现出尊重他人的思想行为。
1、对于大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形成有促进作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大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向善若水的友善行为,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必然起着导向作用。目前,大学生已是一个群体巨大、知识丰富、内涵深厚的先进群体,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对社会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友善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拥有友善的道德品质将会在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得轻松自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友善是师生交往中必备的条件之一。师生关系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而形成的多层次的关系体系。[3]大学生要虚心学习,细心体察,和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友善也是同学之间交往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阶段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产生,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最后,友善是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必要条件。随着交往圈的逐步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也随之扩大,交往对象也变得逐渐复杂,公共领域的和谐人际关系更加需要友善做支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社会才会多一些温暖。类似的小月月事件就会减少发生的频率,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一些摩擦和纠纷,多一缕厚度和宽容。缓解这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需要大学生接受友善价值观教育,影响他人,让社会都受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影响,引导人们亲近友好,团结一致,就不会再冷漠相对了。[4]
2、有利于消除人际交往中的摩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极易产生攀比、跟风的思想,从而造成对他人羡慕、嫉妒到恨的不友好的社会心态,不友善的人际关系网络随之形成并不断蔓延。我国改革主要沿着“东西部非均衡发展到共同富裕”的路线进行,这也使我国能在几十年间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也导致社会迅速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最初的亲和、友善被无情的撕裂。[5]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和人之间缺乏有效的、必要的沟通和彼此尊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如果能够以友善價值为引领,从健康、理解和宽容的角度待人处事,就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是一个具有综合性、需要多方面同时发力才能达成的一个预期目标,其践行和培育需要从下列方面着手:
1、从宏观上予以重视
(1)坚持党组织的方向性引领。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重要性,就要将友善价值观的践行贯彻到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方面。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党和政府的领导是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前提,无论何时何事,大学生的践行工作都要紧紧跟着党走,以党指明的方向为指引。
(2)加大经济政策的支持力度。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定要建立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础之上。除此之外,还要尽力缩小贫富差距。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下,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社会关系才会到达和谐,友善价值观才会被更好的践行。
(3)健全完善的法律监控机制。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很多善行义举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手段作保障,而失去了原来的初衷。比如,红十字会的爱心捐款,由于没有健全的法律规章保证,致使爱心捐款被私自挪用。还有就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出台一套关于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因而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见义勇为者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相关法律,让人们的善行义举得到相关的法律保障,在执法过程中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
2、从各个环节予以加强,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优化和培植作用
友善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和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友善观培育的效果,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进行提升,让这三方面互相协调、相互渗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1)营造友善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不友善的因素。
首先,要摒弃西方腐朽思想的不良影响。对于进行良好包装的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以各种诱人的文化形式传入,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国家启动文化安全战略,为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筑起牢固的防线。其次,营造友善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建立友善的“硬约束”,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友善的奖惩机制,对严重损害友善的不良行为使用刑法予以约束。建立全国范围的德育考核机制,把它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必备条件,从而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培育和提升友善价值观。另一方面,建立友善价值观的“软约束”。教育是营造社会友善氛围的主要形式,除了学校体系之外,还应发挥其它社会主体的教育作用,把友善教育融入各行各业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也要充分发挥广告媒体的传播作用,加大友善行为的传播,加强对不友善行为的曝光力度,营造推崇友善的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提升素养、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切实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有效性,改进培育方式就成为必然趋势,对培育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积极主动的去克服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高校要提高对友善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一是对于进行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老师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增加物质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认同感;二是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培育效果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之中。其次,拓宽友善价值观培育路径。传统的课堂说教很难达到培育的目标,需要丰富培育形式,拓宽培育路径。大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和反省自己,因此,可以让大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演讲、知识竞赛、话剧、辩论)提升、培养友善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拓宽培育路径,将其融入生活中,可以在网络、大学生社团、公寓中进行友善价值观培育,使其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在高校,德育工作的难以评价致使培育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其一,量化标准要科学,对参评的大学生及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表彰优秀,使其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其二,赏罚制度要分明。把评优考核标准和友善德行相挂钩,使两者密切联系。大学生在获得国家或是较高级别的奖项时,要对获奖侯选者的友善价值观进行考核,不达要求者可以一票否决。根据评价指标,对评价较低的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惩罚,促使其努力提升自己的友善价值观。
(3)发挥家庭不可或缺的培育作用。家庭对个人的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重视友善价值观培育。家长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一要转变认识,意识到进入大学并不代表真正走向成熟,对子女的德育教育还应继续加强,家长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二是加强家庭教育。由于子女与家长没有处在同一环境里,造成了家长不了解子女的情况,家庭教育被忽视。父母可以通过通讯工具与子女进行频繁沟通,把情感沟通与友善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三是摒弃“重智轻德”的观念,从小重视德育教育,为价值观培育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子女的乐观向上、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再次,父母要树立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有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一要友善对待周边朋友,这会影响子女同样对待他人,使他们善待周围的人。二要友善对待周围邻居。与周围邻里和谐友好的相处,会使子女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学会友善与人相处。三是要友善对待陌生人。家长对待陌生人要友善,有爱心和同情心,向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善心善行,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3、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发挥内因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友善价值观培育,其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大学生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在培育过程中,既要在思想上激发大学生自我培育的潜在意识,又要在行为上提高自我培育的践行能力。
(1)强化大学生自我培育的潜在意识。一是要强化大学生的友善道德认知度。认知是获得认同的前提,在价值观培育中,道德认知是基础,大学生对友善的内涵、价值、培育的认知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把培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友善观。
二是要强化大学生对友善的情感体验。友善培育不仅需要道德认知,还需要情感体验,把大学生的情感融入友善的情感体验中,大学生会自觉地进行友善观的培育。通过创立各种友善情景,让大学生亲临其中,产生对友善的情感体验,价值认同。
(2)提升大学生自我培育的有效路径。在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有两个路径可遵循,即学生组织培育和个体自我培育。首先,要加强学生组织在友善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己的团体,成员之间具有地位平等、共同学习的特性,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和熟悉,使培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一是要强化党团学组织在友善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二要强化班委会在友善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班委会要定期开展旨在提升大学生友善的活动,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环境,对于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是友善价值观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其培育具有深遠影响。要提升大学生友善培育的意识,一是要提升对友善的价值认同度,自觉学习友善知识,自觉向榜样学习,在实际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三是要体现在行动中,要把友善观念外化于形,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总之,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此,我们需要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一起发力,产生一股巨大的合力,以期更好培育大学生的友善观,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崔雪.当代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6.
[3] 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1.
[4] 吕晶晶.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化解道德冷漠[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01.56-59.
[5] 王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
【作者简介】
赵亚萍(1982.6—)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