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劳动力转移与拐点问题研究
2019-10-06刘英昊胡神保刘明君
刘英昊 胡神保 刘明君
摘 要: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江西辽宁江苏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利用1978-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三省的农业生产函数,之后利用计量分析结果估算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并与农村部门的生存水准进行比较,最后再估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三省目前还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
关键词:刘易斯二元经济;劳动力市场;剩余劳动力;转折点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5.066
1 引言
刘易斯早在1954年提出了二元经济体系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杨天宇 2018 1)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依据。
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政府的强势,刘易斯理论不能原样应用在中国。
本文通过对1978-2018年的三省作为代表的劳动力数据(辽宁,江苏,江西)分析,结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进行三省是否通过刘易斯拐点的研究。
2 研究省份劳动力的变化
2.1 就业人员比重变化
刘易斯认为,工业部门比农业部门的收入高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会转移, 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经济发展即到达拐点。
三省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可以通过各产业就业人员分别占总产业人员的比重来判断。图1给出了三省和中国第一产业人员占比的变化。
图2是中国与三省的第二产业人员占总产业人员的比重的变化。
图3是全国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对比。
综上江西省和江苏省第一产业人数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辽宁省出现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减少,并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的理论不同,因此东北很明显目前没有进入刘易斯拐点。
2.2 工資差距
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相当时,即通过了刘易斯转折点。本文通过选取电力、燃气以及建筑行业工资作为代表来进行分析。
从图4中可以看出辽宁和江西与全国非技能劳动力工资之间的差距增大,这与刘易斯理论中,达到拐点时,工资会有所上升但同时两者的差距会减小的判断不符合。
3 农业生产函数和剩余劳动力估计
日本学者南亮进指出通过研究一国农村部门的生存水准SL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MPL的差异,可以判断该国是否通过刘易斯的拐点(南亮进2010年),下面本文基于这种方法对SL与MPL进行测算和比较,进而分析三省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
3.1 三省的农业生产函数估计
本文利用柯步-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分析。
公式中Y代表粮食生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存量,N表示粮食作物面积,F表示化肥投入量(实物量),a表示常数项,β1、β2、β3分别表示各项生产系数的弹性,L的数据来源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 ,K的数据来源为农业机械总马力数。
表1在a=0.05的水平下对上述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各个省份的劳动生产弹性均为负值,表明三个省份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3.2 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与生存水准的比较
当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MPL与生存水准SL相等时,即到达转折点。
我们下面将通过计算均衡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数据来判断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情况。
建立公式如下
其中L1为MPL与SL相等时的均衡劳动力,G为各省历年来第一产业的GDP,β1为之前各省估算的劳动力系数,现实劳动力和均衡劳动力之间的差值为剩余劳动力。
根据图5的分析,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MPL/SL和剩余劳动力数量两种方法来看,辽宁省的比值和剩余劳动力人数距离刘易斯拐点有很大的距离。南方两个省份出现了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但总劳动力数量也在下降,而且MPL/SL值和平均剩余劳动力率都很高,分析认为两个省也没有跨过刘易斯拐点。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辽宁、江苏、江西三省为代表的东北、东部沿海、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刘易斯转折点理论,农民工不足的事实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本文首先,观察了三省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变化、第二产业人均产值、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农村和城市的工资虽然上升,但城乡之间工资差距在扩大,并没有出现转折点附近所产生的现象。其次,通过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进行 SL 与 MPL的比较。结果表示辽宁、江苏和江西三省的 MPL 均远远低于 SL,MPL 对 SL 的比率也没有出现上升趋势。剩余劳动力的估算也表示这三省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江苏省第一产业人数下将。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进行中国经济与刘易斯转折点相关的研究时,要重视对中国各地区的相关研究。即使说中国经济已经通过了转折点,但不一定各个地区都会发生相同的现象。因此,除了是否通过转折点的几项标准之外,还需要其他视角的深入分析。这是本文目前的不足。下面是本文给出的一些建议。
4.1 提升人力资本,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1) 延长人口红利期。(2)保障劳动力迁移和流动。(3) 提高人力资本。(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2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转移
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扩大 “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 “长江经济带” 三大战略的实施。
4.3 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升资本劳动配置效率
政府要减少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对民间投资的过度限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天宇.判断劳动力短缺的两种理论之区别——马克思产业后备军理论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8,(10):107-111
[2]南亮进,马欣欣.中国经济的转折点:与日本的比较[J].中国劳动经济学,2010,6(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