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式创新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2019-10-06寇爽
寇爽
[摘 要]通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不断奋斗,我国7亿多人口脱离了贫困。40年的奋斗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一大显著奇迹。就目前情况而言,全国人民都脱离贫困还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时间;但绝对贫困的问题即将得到解决;脱贫攻坚也进入了最为关键的历史时期。深度贫困地区因受到地理条件(如交通、气候、土质等)限制,所面临的攻坚形势和挑战更严峻,需要更具针对性地调整政策思路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探索更加精准的脱贫路径。
[关键词]贫困地区;模式创新;改革建设;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F323.8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之中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是重点关注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指出:当前,脱贫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一些地方贫困程度大、公共服务不足、基础条件薄弱,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极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是当前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1 面对历史性重任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是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须做好精准脱贫工作这一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要始终把脱贫工作作为第一号民生工程,作为当今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机遇到来之际,要坚持精准施策,下足细功夫,把握深度贫困的关键,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让脱贫攻坚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2 寻求机遇,谋求发展
2.1 如何破短板谋发展
要想集中优势力量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问题,首先要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深度贫困地区的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发展,保障饮水安全、住房安全等项目的深度布局,优先解决和推动贫困村道路硬化等项目进行。其次要重点扶持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建设,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的可行度,加大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各项工作,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最后要加大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整合调配力度。让资金主要流向深度贫困地区,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保障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财政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鼓励各企业、组织、个人等以结对帮扶、创业等方式推进当地建设,优先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
2.2 严峻挑战
相比于一般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往往位置偏远、资源有限且分散、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这使得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通常深度贫困地区多分布在高山、深山等地,地理环境恶劣,地理缺陷对这些区域的发展产生了极坏影响,缺乏与外界的联系、长期地域性封闭等成为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耕地资源多以细碎、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的方式存在,缺乏规模经营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农户缺乏资金,基本没有投资能力,更缺乏参与国家扶贫项目的基础,严酷的现实条件使得在深度贫困地区规模化产业扶贫项目难以施行。
2.3 抓住机遇
随着脱贫攻坚的成效,给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众多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不懈动力,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中国在世界中的经济占比也越来越高,中国在世界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加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脱贫致富,也给世界指引了方向,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市场是世界消费增长的关键力量,中国有着全世界约1/5的人口,国土面积广阔,有着广大的世界市场,中国大部分人口的脱贫,给中国带来了消费力,带来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的机遇,这同时给世界带来了中国的消费市场,使得更多的国际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同时也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随着脱贫攻坚的有效进行,中国的进口需求迅速扩大,需要大量的引入,吸收国外的物品,追求更加丰富的生活,给世界带来了进出口的市场,为国际贸易繁荣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有效促进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对原材料出口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加快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模式创新改革,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逐步脱离贫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而随着中国脱贫攻坚,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刮目相看。这时就需要正视现实,明确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要坚持自己的道路继续发展,同时要将深度脱贫攻坚坚持到底,抓住脱贫攻坚带给中国、带给世界的机遇,了解全球的发展现状,了解世界市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更加快速的促进中国的发展,促进新模式下的脱贫攻坚。
3 开创性扶贫模式——谋求发展的必需
前文所述的特征和挑战使得在其他地区可行的扶贫模式,比如规模化产业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招商引资等有巨大收益的模式,因其需求的基础好,在贫困地区很难有效地运转和发挥作用。深度考察得知,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还面临着三大冲突性矛盾:一是政府集中向建卡贫困户配置资源的方式与深度贫困地区农户整体贫困的现状相悖,即政府所优惠的政策不能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现状,带动不了贫困地区改变现状;二是产业扶贫规模化与地区生产要素聚集能力严重缺乏的现状冲突,创新化模式的改变带来很大的收益,但很大部分的模式与当前的贫困地区的生产力不匹配,贫困地区的生产力不能完全跟上模式的创新,导致无法有目的的改善;三是偏重于改善贫困农户生活条件的政策与地区急需完善生产设施的需求相冲突,贫困地区的改善最基本的需求便是生产设施的改善,所以需要将矛头转向基础建设。贫困地区的发展并不是盲目的,需要政府看准时机,分清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准确把握好地区资源条件、现实挑战和矛盾,争取尽早尽快使贫困地区脱贫。所以,必须准确把握好地区资源条件、现实挑战和矛盾,以此设计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满足其贫困人口现实需求的创新性对策。
4 特殊环境特殊优势,创新是发展关键
面对脱贫攻坚的发展机遇,贫困地区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但同时因为所在地区的限制,一些改革创新模式并不能很好的作用到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虽然地理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使脱贫攻坚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其具有的特殊地理环境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条件,能够从另一方面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4.1 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人均资源丰裕
深度贫困地区多处于偏僻地区,如西北部,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水利、风机、矿产等,都因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并没有达到发展水平,而存在发展滞后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需要在扶贫的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医疗、教育、服务、交通等基础方面建设好,稳定基础,从而有能力去开发自然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开发无限的潜能。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在没有遭受大的自然灾害条件下,农户能够通过耕种、养殖、狩猎等多种生产活动获得一定的家庭经济补充。在相对封闭的现状下,这些地区大多保存了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交文化,人们互帮互助的传统保留完整,开办合作社的方式因此更有利于实现共同脱贫。
4.2 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发展的基本战略,也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同时脱贫攻坚也需要一个可持续的过程,通过持续发展,将贫困地区的经济拉回正轨,有效地开发潜能,而并不是寻求暂时的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各项基础建设破坏,环境恶化,最后又反馈给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家庭生计多数高度依赖自然资源,所以农户会更加注重资源永续利用,因此也形成了以保护性开发和村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虽然效率不高,但也为其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保留了独有的环境条件。解决脱贫攻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以发挥其优势,通过实施更加符合其需求的扶贫政策措施来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
4.3 适宜方式解决固有弊病
针对性地提升小农户配套的生产性基础条件。受限于资源条件,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基本生产方式多为小规模分散经营,家庭经营收入是其主要来源。重视通过完善生产便道、灌溉设施等提高产出水平,重点解决最突出和最紧迫的制约因素,增强贫困家庭生计保障能力。采取产业扶贫,通过修铁路、通水电工程,为贫困地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贫困地区也要全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为发展的根本,通过发展农业保障基础,带动上层经济发展,同时将该地區有特色的成效明显的良好作物带进市场,使其面向更广大的国家,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同时要根据贫困地区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经济创新模式,发挥他们的长处,争取尽早脱贫攻坚。
4.4 切实采取措施,统筹兼顾
增强忧患意识,转变环境观念,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导致交通、通信等各方面落后,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改善,所以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环境的认知,脱贫攻坚;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补助,从各个方面带动发展,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引进大企业带动发展,创新发展,给贫困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提高利用资源的技术,贫困地区因经济科技技术的落后,其众多的优势条件不能被有效地开发利用,如土地资源、矿物质,因此要合理地开发资源,将资源有效利用。
5 结 论
总而言之,在创新模式下实现脱贫攻坚是一个长远而又艰苦的任务,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扶贫先扶志,靠志气破解思想贫困,用智慧解决能力贫困,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激发深度贫困地区的内在动力。以此为基础,促使贫困地区“内部自我脱贫”与“外部多元扶贫”,合众人之力,团结一心,必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彭勇,李盈,肖露,等.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J].当代贵州,2011(7).
[2]洪名勇.打响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3]傅帅雄.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思考——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4]傅帅雄.贫困地区贫困原因分析[J].现代交际,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