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建设探讨

2019-10-06施丽燕

文理导航 2019年28期
关键词:笔者图书馆情感

施丽燕

生态型课堂与传统课堂不是对立的,不是要推翻原来的教学课堂重建新课堂,而是在传承传统课堂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它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从传统的师教生学转变为师生、生生共同探究学习,旨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课堂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近年来,笔者从开展情感教学、生活教学、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的视角,对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情感教学,让课堂充满感情

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可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在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主动学。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以情感人,以情激趣,提升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力,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时,笔者导入教学时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婴儿一直在啼哭,人们采取很多方式想让他安静下来,换了很多人来抱他、唱歌给他听,但都失败了。最后是一位男子的怀抱,让他安静下来并笑了,原来这位男子刚做了更换心脏的手术。而捐献心脏的就是这位婴儿的妈妈。这则视频让学生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到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是割舍不断的,进而为解决亲子冲突、加强亲子沟通准备了情感基础。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教师应该从职业道德的高度培育良好的情感,时刻谨记自己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约束自己,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要以高度的理智感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寻求方法进行疏导;要以高度的美感架构课堂,呈现知识的美与逻辑性;要以幸福感作为落脚点,实现学生探究的乐趣、教师的满足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并从课堂内衍生到课堂外,帮助学生成为有担当、负责任的人,使其收获幸福人生。

二、生活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机

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添加一些热门的社会事件组织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发展,法治素养的增强。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我就引入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庆公交坠江案”,课堂先播放了案件的大致经过,引导学生分别从三个关键人物入手探究。人物一:乘客刘某。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我们应该如何调控情绪?人物二:司机冉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司机,他有哪些责任?面对刘某的吵闹攻击,除了出手还击以外有没有其他方法?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物三:车上的其他乘客。他们是怎样的人?当遇到社会矛盾,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遵守规则?通过设置问题、自助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结合心理、道德、法律等知识,探究案件背后的教训,实现育人的目标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背景、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等,选取他们身边有意义的、契合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要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已有的经验迁移至新的知识;在引入生活化素材时,应重视素材的质量,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应针对素材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表现,提升教学实效。

三、合作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

笔者在平时运用合作学习开展教学时发现不少问题:学生围坐在一起,围而不论或论及其他,有形式无内容;学生参与面不广,只是个别学生的秀场;学生论而不深、肤浅不深入等。为破解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前先分组,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平等,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合作学习的规则、完善奖励惩罚机制等。如在学习“单音与和声”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5分钟时间自主学习,同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阅读教材62-66页,构建知识框架,思考:个人意愿與集体规则总是一致的吗?为什么?如果出现不一致,怎样正确处理两者的冲突?怎样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自学完成后,采用抽签或分配的方式进行任务分解,各任务小组再进行任务分解,谁查资料、谁记录、谁发言、谁补充等,组内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展示合作成果。针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教学难点,笔者设置了一个情境:班主任老师让小明积极准备参加市合唱比赛,周末到校集训,而小明早就和同学约好周末进行篮球比赛。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小明该如何取舍?假如天降大雨,出行有危险时该怎么办?假如小明的妈妈身体不好,必须有人照顾时该怎么办?合唱声音不协调,小明遭到无谓的指责时该怎么办……坚持集体主义,是不是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教师要求每个小组认领一个主任务和副任务(补充完善其他小组答案),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学习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教学难点也在合作中一一被突破。教师看似无为实则要做好总导演,应把握好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要恰到好处,需要依靠小组合作才能解决;教师还应把握好时间分配、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要适时指导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方法的引领;还要对小组合作和展示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等。课堂展示后,要求每个小组同学用四句话概括:一是本课知识点,二是对本小组的表现(参与度、纪律、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对其他小组的评价,四是对下回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各方面的提高,也是为今后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依据。

四、互动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成

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过程。笔者在教学《自由平等的真谛》时,介绍了最温暖的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她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10余年。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读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无法接受,说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笔者还没有介绍完,就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夏天气味那么难闻,会影响其他人读书”“如果拾荒者也到我们教室来听课,怎么办呀”……这样的声音打断了教学的正常思路,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图书馆是什么场所?拾荒者进入图书馆看书,这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为什么有人不欢迎拾荒者进入,体现了他们什么心理?为什么图书馆允许拾荒者进入?要求拾荒者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又体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笔者也参与其中,课堂一改之前的沉闷。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图书馆允许拾荒者进入是对拾荒者权利的尊重,要求把手洗干净再看书是对书、对知识的尊重,是拾荒者和所有读者行使文化权利的注意点;部分人没有尊重弱者,缺乏平等观念;进而介绍图书馆馆长的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您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以此加深学生对平等、权利等知识的理解。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引导学生思考学校和图书馆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学生一思索就明确了学校不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学校对所有在校学生负有保护的责任,所以拾荒者不能进入。可见,在互动教学的准备中,预设应是多角度的、灵活的、开放的设计,如果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教师应运用机智教学的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课后教师应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多反思,多写课后记,多积累点滴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让教学呈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统一,实现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笔者图书馆情感
老师,别走……
情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台上
图书馆
去图书馆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