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得体性探微
2019-10-06高琴花
高琴花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当中,除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之外,还要求学生能有效把握人物语言的得体性。本文就从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得体性出发,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人物语言;得体性;思考
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当中,将语言的得体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必要。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会审时度势,说出的话与具体环境格格不入,究其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意义。语言要审时度势,根据具体的场合和对象,巧妙灵活地运用语言。如果语言应用不贴合具体场合,就会给人僵硬的不适感。如果语言不贴合对象,还可能会因为说话失去很多机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而,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加强人物语言得体性的教学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得体性探究的意义
不论是从语言工具性还是语言功利性的角度,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全面加强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高考体制的不断改革,在现阶段的高考语文考察中,逐步加强了对语言具体应用情境、人物说话分寸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心理等方面的考察力度,同时加大了对谦辞、敬辞的考察力度,而且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忽视了语言得体性的教学工作,使得学生只能机械化地接受相应的知识,难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事实上,在高中文学人物语言得体性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且能够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其应用到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文學作品中人物语言得体性探析
(一)语言要贴合场合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人物语言,使学生能够明确文章的写作主旨和目的。同时,能够结合相应的语言,让学生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深入感受文章的写作主旨,以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寄予的美好愿望。因而,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增强文学作品人物语言得体性教学的意识,教学过程当中能够通过人物语言得体性的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在人物语言得体性的探究过程中,首先要保障文章语言贴合相应的场合,并在其中给予一定情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例如,在《我心归去》的教学中,“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就本文而言,写作的主旨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结合其客居法国,不仅描述了客居生活的无助,在“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只有空虚”等具体的场景中,都深刻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到故乡的情感。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具体的语言场景,有效把握文章的中心,更好地解读文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语言要贴合对象
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人物语言得体性的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对象,逐步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能够有效把握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艺术素养。例如,在《老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结合老王这一具体人物,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言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半面肿胀,又青又紫”“我却让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油肝”,通过这些平淡的语言,深刻展现出对老王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为后文的写作埋下了伏笔。
(三)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
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语言得体性的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以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人物语言的得体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通过人物语言分析,不仅明确了王熙凤的特殊地位,也体现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特征。而通过对林黛玉的语言分析,虽然外祖母口口声声的心肝儿肉,但林黛玉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待宝玉问他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从这一部分内容能够体现出林黛玉的审时度势,同时也展现了林黛玉细心、自尊、谨言慎行的性格特点。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人物语言得体性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文章情境中,分析人物语言的得体性。因而,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明确分析人物语言得体性教学的重要性,且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把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邓婷.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探究[J].东京文学,2010(2):184,183.doi:10.3969/j.issn.1003-5346.2010.02.087
[2]俞冶平.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与文学形象[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