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女小渔》

2019-10-06姜欣悦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影视改编叙事小说

姜欣悦

【摘 要】电影与戏剧小说在叙事层面上对完整的故事结构、戏剧性的故事内容等方面的相类似的美学追求,使得电影自诞生起就与戏剧小说等文学类型关系密切。但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与传统的艺术的叙事形式依然有着明显区别。本文以北美华文文学的领军人物,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为例,浅析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关键词】《少女小渔》;影视改编;小说;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102-02

电影最初是以“复原”人们真实生活面貌的形式面世的,但其本质的技术性很快就被乔治·梅里爱运用于舞台剧的搬演,使得电影与戏剧产生了紧密联系。至大卫·格里菲斯,影片的叙事结构就已经开始从文学小说借鉴,并影响着无数电影创作者、电影理论者对于文学文本改编至影视的尝试与探究。直到今天,影视改编文学作品依然呈现出繁荣趋势,并逐步形成了电影和小说双向发展,相互借力,互利共赢的局面。[1]但是,由于影视作品与传统文学在传播媒介上的本质区别,两者在叙事层面上依然存在着差别,也是文学改编影视的难点之处。本文以获亚太影展六项大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少女小渔》(1995年)为例,浅谈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严歌苓的小说由于其对边缘人物的体察关怀,和独属于女性作者的细腻情感刻画,颇受影视青睐。她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优秀的影视作品,除了本文提及的《少女小渔》,还有《天浴》《金陵十三钗》等。从《少女小渔》的电影改编来看,电影与文学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刻画是具有共通性与传播力的,是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但某种程度上,严歌苓的小说并不适合改编为电影。

一、电影改编削弱了文学感染力

文学小说的文本媒介,决定了其本质上是语言的艺术,依靠描写性语言能够入木三分的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从而更好的通过人物与读者产生共鸣。[2]而电影更多的是依靠视听与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直观的荧幕形象压缩了人物心理空间的呈现,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自然也削弱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张力与感染力。[2]而严歌苓的小说,其文字功底是不可否认的,一针见血的文字叙述,凸显了文字的魅力,用文字带给读者美得感受与想象,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得读者感同身受。因此,在读过原著后,再去看电影的改编,始终感受不到原著带来的情感冲击力。

为了兼顾影视媒介的特性,与还原文学作品的魅力,张艾嘉导演巧妙的对《少女小渔》做出了一定人物、情节的增改,择取了原著中关于东西方文化这一点进行影视表达。虽未能将原著中对人性的描写与思考搬上荧幕,但对文化冲突的表达相对淋漓尽致。

二、人物改编转移原著侧重点

小说原本的人物设定是主人公小渔,为了能和青梅竹马的江伟在一起选择了与老头假结婚,而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澳大利亚,老头的身份是意大利人。所以,在原著中小渔与老头同为这个地方的异乡人,为了不同的目的合伙欺骗一个既不是她也不是他的政府。因此,在原著中,小渔与老头是平等的,两个同在异乡、生活潦倒的弱势群体,偶尔间相识,然后从互相提防到互相怜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小渔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但并不明显,更多的是类似这样的“看到一张老脸向她压下来,她心里难过起来。她想他那么大岁数还要在这丑剧中这样艰辛卖力地演”“老头和瑞塔本该有一塌糊涂的幸福却因自己的出现而不能完美实现”,借由小渔这个角色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所体现出的东方女孩的温柔与母性的美,展现东方特有的文化下成长起来的独特的、温婉的气质与人性美。[3]而电影的在改编的过程中,讲故事的背景更改在了美国,并给了老头地道的美国人身份和曾是作家的人生经历,这样的人物设定给了马里奥身为这片国土的主人的优越感,也给了马里奥轻视和不满小渔这样外来者的理由,使得两人同居时,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体现的尤为明显,侧重了小说作者所表现内容中的单一层面。

除了主人公的改编,导演在人物设定上还增加了一些小人物,例如:江伟背后的移民群体,老柴一家、制衣厂女工、莎莉、刘明,这都是海外华人生活的写照。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踏上移民的道路,放弃了在国内的平凡与安乐,举步维艰跨过的一个个生活的沟壑,倔强的在陌生的国度寻求一隅安身之处。[4]这样角色的增加,导演是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冲突,凸显影片主旨。从这个角度看,导演选择增加的角色,就是在体现东西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激烈冲突。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但失去了原著那份淡然的、婉约的美。

三、情节改编符合影视表达需求

在情节上,导演也设计了相应的改变。例如,增加了江伟出轨的情节,这样的设计,是江伟所代表的移民群体,背井离乡的在另一个国家打拼的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强烈的孤寂与不适应感,他的出轨,是他排解寂寞的方式,也是他企图融入西方文化的象征。在故事的最后,小渔并没有留下来照顾老头,但是电影的结尾,小渔却选择留下来照顾生病的老头,甚至为了老头读报纸的愿望,像老头一样去邻居家偷了一份报纸回来。[5]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而小渔与老头逐渐融合的过程,就是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从而找到了生活的平衡。导演在情节上的设计上匠心独运,使得影片更富有感染力,也使主旨得到升华。

四、整体改编消弭文学与影视的叙事差别

小说是通过读者的阅读与想象呈现的,自然有一种难以言明的美感,但是,如果去掉心理描寫与情感描写,小说就略显空洞,没太多实质性的内容与情节。也许这也是严歌苓的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总是少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美感,少了一份在读书时所体会到的人性的光辉与美。《少女小渔》也不例外,整本书,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叙述,展现了小渔身上的隐忍与善良,也是这份东方女孩特有的母性光辉,让老头的生活一点点的发生了改变,唤醒了老头的生命力。最初老头强制禁止小渔碰触他的生活,是因为在小渔鲜活的生命力面前,他自卑着,并用粗暴的方式掩饰着他的自卑。但是,小渔天性的善良,让她不与老头计较,悄悄帮老头做家务,在老头生病时照顾他等等。渐渐地,小渔用温婉的天性与生活的细节,感动了老头,单方面的改变了老头的生活态度。然而,在电影里,由于前面所说人物背景的设定和情节的增改,老头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于是,即使生活潦倒,老头依然有资本轻视小渔,他用一种高傲的姿态进入小渔的生活,在假结婚的时候,指点她要“尊重自己”,不为了江伟而活;在小渔第一次帮他收拾家的时候,他大发雷霆,指责小渔的行为是对他私人空间的干涉;在听说小渔做女工的处境时,他教育小渔要带领女工抗议,捍卫自己的权利,等等。这一切的设计源于老头背景的改变,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使得影片在保留了原著单方面改变的前提下,实现了老头对小渔的改变——小渔最后在江伟的威胁下,选择留下来,作出自己的选择,不为江伟所活的情节设计就是小渔改变的最好体现,形成了双向的改变,也升华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题,用影片告诉观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是一方的妥协与委曲成全,而是双方的改变与包容。

综上所述,影片的改编虽然不能体现原著对人性的表现,削弱了原著的文学感染力,变更了原著的叙事重心。但是,导演选取原著中的一点去进行人物设计与情节安排的改编的做法,使得影片最大程度上跨越了视听与文本叙事之间的本质区别,成为了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02):67-74.

[2]魏琛.从《少女小渔》、《天浴》的影视改编看不同媒介文本的转换[J].电影评介,2009.

[3]李玲.小说到电影:《少女小渔》的文本转换[J].文教资料,2017(Z1):198-200.

[4]王谦.身份的认同与重构的焦虑—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身份建构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向敏.论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的叙事转换[D].浙江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影视改编叙事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