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死危险因素及加重病因分析
2019-10-01陈奕奕陈建雅杨伟超
陈奕奕 陈建雅 杨伟超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患者的相关致病危险因素及加重因素。方法 选择80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 80例住院非脑干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80例
患者根据入院后病情进展不同分为加重组(病情进展及加重, 20例)和稳定组(病情稳定, 6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分析脑干梗死的加重病因。结果 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脑卒中史、饮酒、偏头痛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47、25.630、8.356、14.025、4.444、5.766、5.714、5.270, 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饮酒、偏头痛是导致脑干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80例脑干梗死患者病因中小血管闭塞4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12例、心源性栓塞10例、其他病因5例、病因不明7例。加重组患者年龄>65岁、高血压、脑卒中史、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体温>38.5℃、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空腹血糖>8.0 mmol/L、重度吞咽障碍占比均高于稳定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预防, 对加重因素进行有效干预能够防止病情加重。
【关键词】 脑干梗死;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加重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3.01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 纳入标准:①脑干梗死患者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②脑干梗死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2周。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腔隙性梗死者;②脑出血、脑部肿瘤等脑部其他疾病的患者。80例病例组患者根据入院后病情进展不同分为加重组(病情进展及加重, 20例)和稳定组(病情稳定, 60例)。选取同期本科住院非脑干梗死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 排除标准:①急性脑梗死者;②脑出血、脑炎等脑部其他疾病者;③肿瘤患者。
1. 2 研究方法
1. 2. 1 危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 统计指标包括:年龄、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
0.133 kPa), 舒张压≥90 mm Hg]、糖尿病(本次住院期间糖化血红蛋白>6.5%, 或既往已诊断为糖尿病, 且本次发病前已在服用降糖药)、高脂血症[入院48 h内检测显示总胆固醇≥5.7 mmol/L 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 mmol/L]、吸烟(目前正在吸烟, 或既往有规律吸烟史, 戒烟时间<6个月)、饮酒(>300 g/次)、心脏病(冠状动脉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脑动脉狭窄(颅内、颅外)等。
1. 2. 2 病因机制分析 病因机制分析按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病变、心源性栓塞、其他原因[包括动脉夹层、偏头痛、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风湿免疫系统血管炎疾病等]、不明原因(多种原因或不能明确主导为哪一种)分类。
1. 2. 3 加重因素分析 分析脑干梗死患者病情加重因素, 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家族史)、合并症(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并发症状(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疾病特征[体温、血压、血糖、早期意识障碍、重度吞咽困难(>3级)]等。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脑干梗死单因素分析 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脑卒中史、饮酒、偏头痛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脑干梗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烟、心脏病、饮酒、偏头痛是导致脑干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 3 脑干梗死病因机制分析 80例脑干梗死患者病因中
小血管闭塞4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12例、心源性栓塞10例、其他病因5例、病因不明7例。见表3。
2. 4 加重组、稳定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加重组患者年龄>65岁、高血压、脑卒中史、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体温>38.5℃、收缩压>180 mm Hg、空腹血糖>8.0 mmol/L、重度吞咽障碍占比均高于稳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家族史、消化道出血、早期意识障碍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干梗死虽只约占所有脑梗死的9%, 但大多发病急、凶险, 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所以, 预防致病危险因素对降低发病率是有意义的。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加, 血浆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 引起脂质代谢障碍, 促进胆固醇合成, 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脑干主要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供血, 主要是微小血管。糖尿病可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深穿支及分支。有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脑梗死以幕下病变多见, 主要为脑干及小脑梗死[2]。陆正齐等[3]报道糖尿病不仅是脑干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且与脑干梗死的预后有直接相关性。吸烟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害, 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细胞发生变形, 均为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文献中报道较多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等[3]。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饮酒、偏头痛是导致脑干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因机制方面, 小血管闭塞多见, 为46例, 其余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12例、心源性栓塞10例、其他病因5例、病因不明7例。
相关研究显示[4, 5], 年龄>65岁、体温>38.5℃、收缩压>180 mm Hg、空腹血糖>8.0 mmol/L 、早期意识障碍、重度吞咽困难, 合并高血压、脑卒中史、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颅内动脉狭窄以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因素易致患者病情进展及加重。本研究发现加重组患者年龄>65岁、高血压、脑卒中史、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体温>38.5℃、收缩压>180 mm Hg、空腹血糖>8.0 mmol/L、重度吞咽障碍占比均高于稳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干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加重与年龄、高血压、脑卒中史、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体温、收缩压、空腹血糖、重度吞咽障碍等因素相关。老年患者免疫能力下降, 基础疾病多, 存在心肺等功能低下, 易合并肺部感染, 院内感染耐药菌发生率高[6], 控制感染难度大, 对这部分患者应加强干预, 防止病情进展加重。
綜上所述, 对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预防, 对加重因素进行有效干预能够防止病情加重。
参考文献
[1] 林银瑶, 张雷, 李海燕, 等. 脑干梗死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学会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2014:635.
[2] 许文灿, 陈慎行, 陈永松.糖尿病病脑梗死的发病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内科杂志, 2011, 50(1):27-30.
[3] 陆正齐, 李海燕, 胡学强, 等.脑干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9, 8(7):715-720.
[4] 蔡姝萍, 蔡姝娟, 付志新, 等.急性重症脑血管病并多发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分析.山东医学, 2011, 51(25):38-39.
[5] 周伟, 顾美芳, 刘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21):89-91.
[6] 李荣杰, 梁俊雄, 吕博文, 等.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19):22-24.
[收稿日期:201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