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创产业发展语境下的非遗侗锦的文创产品设计

2019-09-28徐志敏邹代铁

艺术大观 2019年13期
关键词:文创产品设计文化创意

徐志敏?邹代铁

摘要:侗锦是侗族的文化传承,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是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体验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依据非遗侗锦的丰富历史与衰微现状,在文化创意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语境下,以非遗侗锦文创产品设计为试金石重新审视传统织锦,以期探索符合现代消费方式与生产模式的侗锦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实现非遗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非遗侗锦;文化创意;文创产品设计

一、没落的“女织”文化—侗锦

侗锦又称“诸葛锦”,古称“轮织”,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是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独具魅力的花纹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著称,是中国少数民族织锦中保存最完整且工艺最精湛的技艺之一,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侗锦织造技艺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濒危的生存现状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锦作为侗族生活智慧的结晶,在侗族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在现代化生产的当下,侗锦在侗族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仍旧没有动摇。然而,令人焦虑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织造技艺之间的鸿沟吞噬着传统工艺生存的土壤。侗锦在传承中也面临种种问题,如机械化生产使传统织布工具逐渐被取代,匮乏的天然染料逐渐被化工染料取代,青年一代对传承侗锦工艺的兴趣不高,传承方式也较为保守,人们的保护意识普遍淡薄。作为具有“温度”的“女织”文化-侗锦没落了,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目前,侗锦要么一味追求技法工艺,曲高和寡却显得苍白无力,要么守旧袭古,同质化严重、缺乏现代审美情趣和实用价值,这就是非遗侗锦的现状。其背后不仅仅是侗族文化的流逝,更是民族典型文化的流失与没落。通过分析可知,侗锦织造技艺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且传统保护手段在实际保护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该技艺的传承。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起因,也将为侗锦的复兴带来新契机。

二、契机——文化创意产业的复兴

目前,国家正在倡导文化复兴,这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渴望。十九大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把文化比作民族之魂,认为文化的繁荣兴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文化是最不可复制的制胜法宝。自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欧洲、美洲、亚洲等也相继提出诸如“设计韩国”战略、“文化立国”的方针,“知识经济”不自觉地走向“文化经济”。纵观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鲜明的文化符号为产品注入独特的基因,更为重要的是融入创意元素的文化因子让大众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带动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已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形象建立的重要一环。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近两年,故宫发挥创意,出品了一大批颇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在网上受到热捧,让人惊呼:原来,故宫也可以这么青春活泼,把文创产品的“文化范儿”制作得这样接地气!“如朕亲临卡套”“婚庆红包”和“御前侍卫便签夹”等商品,设计者将故宫独特的文化元素和日常生活用品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商品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其设计成独特的文创商品,将宫廷文化以趣味化的方式结合到现代产品设计之中,以简洁、幽默的设计赢得了众多故宫文化爱好者的喜爱,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通过文创产品将故宫搬到我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中。这种转移并非文物的转移,而是通过文创产品打通传统文化和器物的实用壁垒,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传播历史文化的目的。

三、以“文創模式”进行侗锦的活态传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指出:传统不是继承,而是创造;创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突破点。侗锦如果仅仅被当成“历史的化石”放在博物馆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又何在?从我国文创产品的产品创新模式中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品首先要立足文化一词,将文化作为设计基石与灵感源泉。设计师汲取文化土壤中的养分之后,需要主观消化与创新,穿透文化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提炼改良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与审美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文化,在文创产业发展语境下侗锦文创产品设计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与现代流行文化、时尚审美等结合,设计出多样化的侗锦文创产品,让侗锦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侗锦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活态传承成为现实。

其一、探究侗锦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侗族是一个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少数民族支系,文字作为信息传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恰恰是侗族人所缺失的,而侗锦成为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无字史书”。侗族女性根据织物结构特点与侗族的审美观念,以及对生活中的事物直观感受和想象,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提炼,再绘织成图案。侗锦图案运用了概括、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将图案编织在织锦上,大多数是几何图形,常见的有三角形、圆形、菱形等,并且经过提炼,形成一些代表性的图案,比如人字形、十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这些图案表现形式大多为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精致古朴,每一个图案都有象征意义,是侗族“女织”文化的体现。因此,侗锦图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象征意义:一是,侗锦传统图案体现了图腾崇拜思想;二是,侗锦传统图案展示了神话故事;三是,侗锦传统图案体现了吉祥祈福的愿景。所以,侗锦不仅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展示,也记载了民族的历史与情感,我们应该探究侗锦图案的文化内涵,了解侗族文化,发掘侗锦在当代的传播意义,并将其付诸文创产品继续留存。

侗锦文创产品设计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优秀的侗族文化内涵能够融进日常使用的文创产品中,使每一位使用者在使用该产品时,能用一种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去解读侗族文化的内涵,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以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增进产品的文化价值,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其二、围绕生活进行文化创意的产品设计,挖掘侗族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精神内涵,把可视化符号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转化,研发更丰富更具时代性的文创产品。侗锦文创产品设计应该以生活语境为关注点,挖掘人们的使用需求,进行文创产品实用性设计、功能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设计。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侗族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的一些节日可能是你平时没见过的,但却非常有特色,例如:侗年、大雾梁哥节、赶社、吃新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发展形成的。侗锦的文创设计就可以依据这些侗族传统节日,对其进行当代性符号转化,运用到文创产品开发中,让文化元素以实用形式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大众的生活品位,展现生活美学,使用者可以对其中的文化元素如数家珍,这才是侗族文化传承最有效方式。所以,侗锦文创产品设计应该结合生活的衣食住行乐,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更多的消费者能更好更多地接触到侗族文化的内涵,让文化消费走进生活。我们使用侗锦文创产品才是对侗锦最好的传承,购买才是对非遗侗锦最大的保护。

其三、侗锦传统元素的解构与重构。解构既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图形定义,使其在二维平面内扩展到多维认知空间,丰富了侗锦图形表现语汇,延伸了“形式”的表现,为侗锦文创设计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侗锦原有传统形象进行拆分,从而获得更多的组合可能性。重构就是重新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将侗锦文化符号解体重构、化繁为简、推陈出新,用全新的方式融入特定功能的文创产品之中。这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可以采用平面构成中色彩混合的方式,这既是用现代构成手法改变侗锦本身的固有形式,形成远近不同的视觉成像效果。二是,可以对原有侗锦图案进行一定的拆解重构,甚至选择现代构成中的点、线、面元素同侗锦元素进行新的混合编排,获得新的侗锦视觉形象。其要点就是,都要选取具有典型侗锦特征的要素,这样才能在新的组合关系中,不失去侗锦的基本特点。侗锦元素的解构与重构,不再是单纯地复制文化图形元素,而是通过形态结构再造来实现文化图形由二维向三维转变,使最终的文创产品与众不同、构思巧妙,达到现代审美情趣的同时兼备一定的实用意义。

四、结语

当下,创意驱动文化复兴,非遗侗锦面临现代产业转型。非遗侗锦需要对于侗锦产品、消费市场重新定位,遵循“继承、改造、再生”的原则,文化创意设计推动了产品的多样性,让侗锦重归现代生活,复兴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将始终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想要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无形非物质性保护措施与有形物质性保护措施同样重要。而想要实施“非遗”的有形物质性保护措施,就需要把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有力载体,将“非遗”的艺术魅力渗透进现今社会的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宋倩倩,陈晓玲.侗族织锦的图案艺术特色[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02):101-104.

[2]樊幸,张道海.论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6(03):110-111.

[3]张继荣.分享经济背景下的通道侗锦保护與传承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7(09):78-79.

[4]贾康.文创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创新方式[J].经济,2017(02):9.

[5]张强.从解构主义视角解析汉字设计艺术[J].采写编,2017(05):63-64.

猜你喜欢

文创产品设计文化创意
哈尼族图形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手绘插画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及营销探究
民间美术视觉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多感官体验视角下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
景德镇创意陶瓷产业发展与“一带一路”旅游业文创产品开发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