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现代“反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之关系

2019-09-28谢敏怡

艺术大观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

谢敏怡

摘要:由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带有明显的“反传统”的艺术特征所以在理解上一直存在着它是否是对传统审美理想颠覆的问题。

从美学角度出发分析古典时代与现代艺术对美的认知、美的产生及美学内在规律的区别,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解读,由此可以推论出19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方现代艺术发展之路是在与传统艺术的冲突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种对美的规律不懈的探索不是“反传统”,而是艺术精神和血脉的延续和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艺术美学;西方现代艺术;反传统;创新

一、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一直是美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想要从美学角度探讨现代艺术自然避不开这个问题。以下论述将会涉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审美理想问题,故而在此简论古希腊时代先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苏格拉底“美在于有用”的观点正视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位置,西方艺术从这时起开始了习惯性以整个故事或者布景描绘人的个体精神的艺术创作方式(这一点与中国的习惯不同,传统中国艺术更侧重于以人写社会的兴衰而不是刻画单一的英雄形象)。

美的本质至今没有定论,在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艺术家不同的思维方式下对于美都有独特的见解。而美这个共通点始终贯穿在整个艺术发展中这也就是几次艺术革命中艺术依然蓬勃发展的原因。

二、古典艺术

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典艺术,在经历了中世纪的沉寂和文艺复兴(又称大重生,因为原词此次的准确性,下文均用“大重生”指代文艺复兴)的再度繁荣后,西方艺术循规蹈矩,固守着古代流传下来的美学模式,成为约定俗成的固定标准古,典艺术因而又被称为学院派。大重生时期的艺术审美思想是中世纪神学美学向近代人学美学过渡的一个环节,而“人性论”就是大重生时期美学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分析:

(一)宗教哲学

在大重生之前,整个西方或者说欧洲社会长期处于中世纪封建教会的统治之下,此时宗教哲学得到迅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为神学服务,生存空间狭小。例如这个时期的绘画多以宗教题材为主,不少艺术家都受过雇佣为教堂画壁画和穹顶画。建筑风格受北欧民族影响,教堂多为哥特式的尖顶、彩窗和飞扶垛,而不再是早期充满理性范式的传统建筑形式。大重生开始后,神不再是世界的主体,人的精神被唤醒。

(二)社会发展

“大重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意识形态革命。这场洪波连天的伟大革命运动发生在中世纪的后期,但本质上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对古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和美学的重新审视,使得大重生时期艺术审美最终演变为对自然的忠实摹仿。在这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式说得到发展,艺术被称为“第二自然”它必须是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理想化存在;毕达哥拉斯数的美学理论也有所继承。这一时期出现了马萨乔的《出乐园》、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等,这一类艺术作品都体现了本时代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这也是西方传统艺术复苏时期最典型的美学观。

在随后的几次艺术革命中,西方艺术的审美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莫奈《日出·印象》的诞生正是这一时代的开端。

三、“反传统”的现代艺术

(一)现代艺术及其社会历史语境

本雅明说,传统艺术主要发挥一种“膜拜功能”。在传统社会中艺术是从中心向边缘散播意识形态的一条渠道。

从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革命的完成西方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王被废黜或者只是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非人格化的国家机器;贵族没落了,市民构成了社会的主导力量;教会的权威也受到挑战,世俗的利益和兴趣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得到了发展,人们以机械和数学规律看待自然世界,自然失去了神性;而且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科学转化为技术,渗透到生产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是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总而言之,一个超越世俗生活的精神中心消失了,这正是尼采的惊呼“上帝死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支配整个社会和生活的精神中心的消解,意味着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内在支柱的坍塌;既然那个精神中心不再辉煌,艺术就失去了惯于表达的对象;如果权威中心也已经被消解,艺术也就无从担负向边缘传达指令的职责。现代艺术的变革不是瞬间爆发的。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即使资本主义社会已然成熟,但艺术领域仍然受到传统法则的约束。库贝尔的画被拒绝参展,马奈的画也被斥为离经叛道。艺术仍被要求表现理想人物和历史事件,也必须恪守传统的形式法则。实际上艺术仍然是上流社会对文化进行垄断的一种手段和标志。但变革之势暗流涌动,新事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新的人群进入人们的视野,新观念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尽管被拒绝,但印象派画家却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思维方式,他们将自己的直接感受加以夸张式的放大,渗透到作品中。艺术家一方面欢欣鼓舞,以这种方式看到了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也看到由此而来的光明的生活。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忧虑。

后印象派的画家中,梵高更对宗教精神更感兴趣,他希望将日渐远去的宗教关怀引入日常生活,但这种宗教情感并不使人感到慰藉,反而带来了莫名的焦虑。梵高则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无比深切的关怀,以一种充满忧郁和悲怆的情怀感悟身边人和物。这一切都是印象派以来艺术的革命,它试图在新時代重新定义艺术的使命,力图恢复艺术探察生活之奥秘和人生目标的原始功能。是19世纪后期以来的艺术家,将艺术从传统模式转换到现代模式,他们在传统的精神中心消散之际,以新的方式挽救了艺术的生命和使命。

现代艺术的全部意义在于个体精神价值的实现,然而艺术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当个体精神无限膨胀到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类情感和思想交流载体的艺术的可沟通性时,艺术便失去了它的全部价值。

20世纪,艺术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怀疑。艺术的职责就是激发人们对理想的向往,但也许正是这种理想酿成了无尽的灾难。理性和科学不仅没有完成救赎的使命,反而使人们陷入疯狂。艺术曾经塑造完美的形象和世界,但在现实面前,这倒是一种欺骗。艺术必须反省自身,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定位。艺术自我救赎的道路就是怀疑,激发人们的反思,重新审视世界中种种事物的本质和秩序,这种艺术必然是观念性的。想要描绘事物的新秩序,就必须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秩序。

(二)现代艺术的美学意义

现代艺术不仅颠覆了传统艺术的构成法则,而且还威胁到艺术的本质,公然挑衅传统的美学原则。现代艺术的发生演变使人们无法确认什么是艺术,也很难让人在艺术中发现美。

在西方历史上,“艺术”一詞的内涵向来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艺术”指的是一切生产制作的技艺。到了18世纪,才出现了“美的艺术fineart”这样的概念,以使其区别于一般的生产制作的技艺,尤其区别于包含体力劳动的技艺。

现代艺术不仅是作品构成的方式上有别于传统艺术,而且也发挥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功能。只有这,样现代艺术才将隐藏在传统艺术中的意识形态功能暴露出来。传统艺术以令人愉悦的方式传达的精神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对于现实的不平等来说,令人愉悦的形象才是“骗局”。这样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一个富有意义的话题。如此一来,传统的摹仿论、表现论等艺术观念也就显得捉襟见肘。

四、继承发展

从对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方现代艺术是在对自然的触摸中找到了释放灵魂的媒介是在与传统艺术的冲突中展开对美的规律的探寻。

现代艺术一直在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科学和机械的、失去了神灵、个性张扬的时代里,人们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感觉始终是人感受外在世界和自我生活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人认知、掌握支配外在世界和自我生活的一种基本手段。在此意义上,艺术就是人发自感觉、凭借感性媒介进行表达的一种途径。然而,正由于它的无可替代因,而也难以与他人达成完全的一致。

异即创新,同即传承。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之路是在与传统艺术的冲突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种对美的规律不懈的探索不是“反传统”,而是艺术精神和血脉的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珂,王志军.美学视野下对现代西方美学及现代东方艺术探究[J].戏剧之家,2020(01):98-100.

[2]张欣欣,刘建业,孙德红.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与设计思潮的现代性表达动机[J].名作欣赏,2019(27):179-181+184.

[3]王蕊.西方传统绘画对艺术设计的影响研究[J].国际公关,2019(07):227.

[4]李骁.西方艺术史中的描述与阐释传统[D].上海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