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影像的艺术探析
2019-09-28张百灵
摘要:纪录电影《夫妻不是同林鸟》讲述了导演谭振邦父母离异后各自的情感生活。该影片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方式,而是将九十年代的DV录像与现在的影像相结合,在时间的跨度与重新解构中,激起人们对与婚姻生活的情感共鸣。这种用家庭录像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使纪录片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格。本文以《夫妻不是同林鸟》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私影像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夫妻不是同林鸟》;家庭录像;私影像;情感内涵
导演谭振邦指导的影片《夫妻不是同林鸟》是一部以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拍摄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2018年末,在知道了母亲要结婚的消息后,谭振邦决定用手机记录下父母两人的生活。七天的拍摄,一个月的剪辑,在看似简单的制作中,我们却看到了20多年的生活变迁。每个画面中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家庭之间的爱和参与感。这是一部具有很强独立创作意识的纪录片,在当下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浪潮越来越衰弱,更多的走向了工业化制片体系之时,这部小型而私密纪录片的出现显得十分难得。该片以导演的父母,一对离婚已十五年并各自组建新家庭的夫妇为主角,聚焦于当事人日常生活,通过人物采访并结合父亲早年拍摄的影像资料,对比15年前和现在的婚姻生活状态,展现两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婚姻、爱情的观点和看法。
一、私影像对时间的重塑
“私影像”是指视觉艺术家直接拍摄自己或记录私人环境的作品,这类纪录片呈现出个人性和隐私性的特点。但私影像并不是对隐私的暴露,而是通过自我生活的展现,来表达出达导演内心的情感世界。由于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具有无法预知的特点,导演必须在零散的素材中剪辑出一条清晰明确且便于观众理解的故事线。导演在父亲与母亲的采访之中,穿插他们的生活片段,一步步展现出父母时隔十五年后的生活近况。90年代的DV是该片最让人惊喜的地方,这是记载着谭振邦一家人过去的家庭影像。年代感浓重的家庭影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新旧素材的交替出现,使得这部纪录片成为了生活最有力的见证。二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无疑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情感冲击。影片虽然表现的是父母离异后的故事,但实际上又是千万个家庭离异之后的中国故事的呈现。一个私人化的影像呈现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情感故事,在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和共鸣。
二、私影像中人物的塑造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在纪录片中,人物都是承载作品叙事的关键。纪录片更应塑造出一个真实且立体的人物。拥有情感变化的具体形象是纪录片艺术魅力的独特之处。在DV录像中,父亲穿着白衬衫跳着霹雳舞、和别人打拳比赛、几步跃上房瓦,这个时候的父亲就请了电视台的摄影师来给自己拍电影,前卫有激情是谭父的标签。而母亲,乌黑的大波浪,打扮时髦,和父亲两人郎才女貌,这一切在观众眼中是如此相配。在现实的影片中,谭父仍然个性鲜明,金句频出。他热爱发明,在乡下有一个发明屋,每年都会在那住上一个月。谭父在向镜头前眉飞色舞地介绍他的发明时,我们似乎觉得他仍然是当年那个爱运动爱跳舞的年轻人。在采访时,他说着说着开始沉默、哽咽、擦去眼角的泪水,这似乎又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谭父。相比谭父,谭母的变化并没那么明显,现在的谭母更加温柔和沉静,和新男友刘叔一起搬弄花草、打扫卫生,或是在KTV深情对唱。十几年的光景,不只是改变了他们的关系,更改变了他们对生活,对婚姻的态度。
三、导演与被摄对象的处理
《夫妻不是同林鸟》不只是一部纪录片,也是家庭影像进入观众视野的例子。在整部片子中,很多处都可以看到导演谭振邦的身影,与父母交谈,聚会等。片中很多处似乎在故意宣告镜头的存在和导演的在场,但正是这种处理方式反而强化了影片的真实色彩,如果人物故意躲避和忽略镜头反倒显得故事的讲述缺乏诚意,这也是家庭影像独特的韵味。影片的拍摄手法是纪实主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生活的真实状态,但它同时也是表现主义的,它把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并让主人公在影片中尽情的展现自己,人物在镜头表达中获得了满足,也对自己形成了新的认知。导演谭振邦既不是完全的旁观者,也不是深度的参与者,而是在旁观与参与中寻找某种平衡,而这个平衡的核心就是对影片纪实风格和美学趣味的追求。
四、结语
私影像作为纪录片的一个类别,近几年更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独立纪录片走向院线。在《夫妻不是同林鸟》中,有人看见了爸爸的诙谐,有人看到妈妈的敏感,有人看见了生活的未完待续。而我们从这部家庭影像之中感受到的是时间的魅力,是夫妻离异之后仍会将自己的人生获得很精彩的魅力,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力量、真诚而直白的力量。
參考文献:
[1]王淳.中国“家庭录像式”纪录片的主题表达[J].当代电影,2019(05):50-53.
[2]刘寻.像一把刀子——中国私影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作者简介:张百灵(1996年10月26日),女,汉族,山东省济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电影,广播电视,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