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表现主义油画语言分析
2019-09-28王诗宁
摘要: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在现今中国艺术界正在蓬勃发展,其绘画语言新颖且极具特色。刘小东为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刘小东《烧耗子》、《违章》等作品为例阐述当代表现主义油画语言,并谈及其对现今油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表现主义油画;刘小东
一、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现状
20世纪20年代初,油画开始被引入中国学校,迄今为止油画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历史,从当初的舶来品到现在已经逐渐成熟。从中国油画史上看,油画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强大,慢慢趋于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渐渐划分为:具象、表现、抽象等。中国当代表现主义油画正欣欣向荣的发展着,中国画家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本文以刘小东为例进行论述。
二、以刘小东为例分析当代表现主义油画
(一)刘小东绘画题材特征
刘小东,生于辽宁省,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性人物。代表作品:《冬春的日子》、《三峡好人》。
在赏析刘小东的作品时,可以发现其画面中好的艺术语言应该就是他的取材,作品中绘画内容就是非常深入人心的绘画语言。刘小东前期画面内容多以身边的人为绘画对象,以调侃日常生活为主。其早期经典作品——《烧耗子》,画面中两个百无聊赖的青年在街边烧耗子的情景。画面看似寻常的样子,其实不然。用看似平凡的小事以体现当时社会状态,这一时期已略能体现出刘小东作为一个画者对于人文生活的关怀。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达各有不同,对刘小东而言,写生就是他的艺术安生立命的根本之所在,写生的内容就是他身边的人及事。陈丹青评价刘小东,在于“如动物般观看世界”:“动物的目光,无明、无辜、无情、无差别,不存意见,不附带所谓文化。他永远是在看,亦如动物般敏于被看。”对这个说法,刘小东笑呵呵地接住。他说:“(摄影)对我来讲就像眨眼皮一样,如此而已。但对哪个方向眨眼皮是自己的选择,这些跟我的绘画有很深的关系。”看过一些关于刘小东的相关采访,抓拍这个习惯竟是劉小东与喻红恋爱时约会而保留下来,这也成一个给了刘小东艺术道路独特发展的契机。
刘小东本人对于画面说过一句话是:并不是所有美的事物都是令人愉悦的。在写生时,模特产生的惊讶或悲伤或开心的一些情绪的反应,正是刘小东想要的部分。在其作品中也可以发现,画面人物的大多情绪展示都是悲伤或木讷等等,没有微笑的,这也是刘小东画面绘画语言的独特之处,或许写生绘画的缘故,模特无法长时间保持嘴角上扬的笑容状态。
(二)作品中见绘画语言
刘小东的绘画,似乎在写实与表现中间画了一条线。他的画面状态就在这中间,似有写实的表达,又具表现的味道。刘小东在《眼前往事》里曾讲述过,他所选择这样的绘画内容的原因在于其在纽约生活一年的缘故,在那里给他的艺术生涯很大的启发。他开始寻找属于他的艺术气质,找到他喜欢的绘画内容,回到中国以后,他开始画一些很纠缠的东西,很复杂的社会背景,一些乱七八糟的画面。
对刘小东感触颇深的其中一幅作品是他在1996年画的《违章》。其大多作品都以现实生活的照片为原型,这幅作品也不例外,照片中拍摄的内容是在街道上呼啸而过的卡车,卡车的后斗里挤满了农民工,他们四处张望着。刘小东就像动物一样观察着这个社会,将他注意到的“小人物”,把人们可以看见的日常情景,以他的视角记录下来,以展现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在画面构图上,所有人的目光也都是聚集一点的,散点构图的意味在画面中呈现。关于画面与照片差别的处理,可以看到刘小东在绘画的时候进行了很大的改动,画面中的民工身穿沾满灰尘的粗布衣服,但是在画面中呈现的人物形象却是赤裸的,这样的表现打破了具象写实的这面镜子。画面中添加了几个黄色的安全帽,令观者了解到这是民工身份,随风呼啸的头发感知到民工的生活现状,画面中煤气罐的存在暗示危险,更是暗示民工生活的无保障,表现社会现状。面对刘小东的作品,他独特的绘画视角就是他的画面引起人们注意并且拥有呼声的绘画语言。
三、刘小东对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影响
作为当代艺术学习者,对于写生与照片绘画本就有着深刻的思考,在写生绘画的学习过程中,面对写生对象的时候更能锻炼画者的观察能力和画面归纳能力。面对写生对象的时候,画者有一种诚挚的感动和真实的触感,让画者更直面自己的感受,寻找绘画对象上那种鲜活原本的气质。台湾导演侯孝贤评价刘小东的话,让人深表赞同,他说:“小东的每一幅画,是片断呈现全部,是瞬间凝结了此刻的现实和童年记忆。他面对面的直接画,不闪躲,不依傍,老老实实往实里去画,那一刻,他穿透了自身,并且穿透绘画这件事。”刘小东这种不夸张、不避讳、不虚伪,像白开水一样温和实用且细细流淌在观者心中。刘小东面对当代社会直面写生绘画,当代艺术学习者要学习这中写生绘画,更要学习刘小东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看似平淡却令人回味的画面气质。
参考文献:
[1]张先云.现象写实主义视阈中的刘小东[J].文艺研究,2010(10):160-161.
作者简介:王诗宁(1996.06-),女,汉族,山东人,研究生,北华大学,研究方向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