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评弹艺术的“说表”及“弹唱”中的技巧

2019-09-28沈昊华

艺术大观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弹词腔体唱腔

摘要:博大的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优秀民族,可算是真正的草根文化之源。苏州评弹是中国曲艺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归源于这草根文化,苏州评弹的说表,能上天入地、能伏妖降魔,演绎人间不平事,流派唱腔的呈现,韵味十足。

关键词:“说话”到“说表”;特色角色;瞬间转换;唱腔“板腔体”;曲调优美

中国的曲艺就是草根文化之一,起源于民间,流传至今还是广受人民的欢迎,在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北方的相声,评书、快书、鼓书、东北的二人转,南方的评弹、滑稽戏等。我国曲种有三百多个呢?我是一名基层的曲艺工作者,一名苏州评弹表演的青年演员,坚持在演出第一线。

苏州评弹是吴语地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通常说评弹是轻骑兵。它的表演形式很简单,一个人,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就能评说上下五千年的兴衰存亡。两个人,一把三弦、一只琵琶,就能演绎茫茫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能够面对面的直接表演,直接与听众交流,因为演出老百姓熟悉的故事,无论在江南一带的乡镇村庄,还是城市的社区街道,我们能够经常听见叮咚的丝弦声、悠扬清脆的江南小调,一声声可以乱真的兵刃交接和骏马长嘶,一阵阵欢畅的笑语。评弹,在悠长的岁月里,一代代艺人边演出,边创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今。

严顺开老师说过一句话:“别小看北京的天桥把式,上海大世界的把戏,越是这种地方闯出来的草根艺人,越明白观众到底爱看什么。”它不用所谓高雅艺术的“板起面孔说教”和下里巴人的零距离,心连心是它成功的最大资本。俗不一定是坏,许多如今被我们供奉艺术殿堂李的高雅艺术当年也是草根文化。从《诗经》到《国风》从宋词元曲到如今国剧的京剧无一不是来自民间。“说法现身”“寓教于乐”,评弹就是通过表演传统及现代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使人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可贵的是经过几百年的继承和发展,摒弃糟粕而取精华。

一、评弹艺术中的“说话”到“说表”

评弹艺术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形成的艺术环境中实现的。

从时代背景来说,明、清时期,评弹在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不是偶然的。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城市性质发生了变化。

话谈“说表”是评弹艺术的基本手段,是评弹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主要特征。“说表”的本质是说话,或者说是“讲故事”。从“说话”发展成为“说表”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艺人经验的积累。人类表达自己的情感,说话是最基本的手段。所以最早的文学作品都是口头文学,无论中外都是如此。以后有个文字,用文字表达感情可以传播更广泛些。后有了戏剧,有声有色,热热闹闹,所以说话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作为口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直存在着,独立的品格。东晋时期《世说新语》宋《东京梦华录》包括小说与讲史,评话的前身。

从最早的话本和弹词本子来看:“说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向前发展,由简到繁。三个方向延伸:一是向外不仅向内部延伸,还要讲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三是说话的方式,注重說话的条理表达清楚、声音的节奏。评弹中的说表,就是在“说话”这种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把用第三人称的讲故事,分解为一、二、三人称交替使用,即说又表,根据说表中的不同任务,区分“表白”“衬白”“官白”“咕白”多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官白”是故事人物的对白,“咕白”是故事中人物的独白,“表白”是用第三人称对故事过程的表述,“衬白”是艺人跳出书外的一种评论。

二、弹词中的唱腔,“板腔体”音乐结构

《曲艺音乐结构形态多样——兼谈苏州弹词的板腔体特色》我所谈到的唱腔演变,节奏快慢,曲调变化等。我简单地把弹词唱腔和京剧唱腔比较,认为京剧有原版、二黄、西皮、二六、流水等许多板式,我们弹词没有,弹词唱腔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是上下句结构,唱腔走势为上起下落,句间顿挫和下句的六字托腔唱法,这种结构始终不变的。弹词的字易腔,“加帽儿”“叠句联唱”都是唱腔结构的变化,板腔体的结构的确是多样的,弹词唱腔就属板腔体或者是板腔变化体。我是一位评弹艺人,并非音乐科班出生,只是喜欢,就像林青老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州评弹从结构、关子、叙事、语言、表演、曲调、唱片、弹唱、风格、样式、美术及综合性多方面古老的剧种。有戏剧性的冲突,有起承转合,关子联想到美国戏剧家威廉。阿契尔的戏剧是危机的艺术。独有的特点,才是苏州评弹特有的魅力!

评弹艺术似一壶陈年的美酒,需要懂得品味,热爱民族文化的人来欣赏它,品尝它的味道!

参考文献:

[1]潘讯.《听声耳畔苏州评弹》[M].古吴轩出版社,2015.12.

[2]沈昊华.百度百科查询,美国戏剧家威廉(美国小说家、剧作家).

作者简介:沈昊华,启东市评弹团。

猜你喜欢

弹词腔体唱腔
大功率连续波磁控管腔体一体化的研究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体会之歌唱的共鸣
镇巴民歌的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浅谈民族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