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吴昌硕临石鼓文

2019-09-28李慧

艺术大观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吴昌硕艺术

摘要:吴昌硕作为晚清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可谓一代宗师。在其擅长的书体中,尤为让人钦佩的是他的篆书,后人只要一谈及《石鼓文》,便会想到吴昌硕。可见他对《石鼓文》书法艺术的创造性改变给后人留下了多么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文献学为研究方法,以客观资料为依据,把吴昌硕成就《石鼓文》作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吴昌硕;石鼓文;艺术

一、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理解

对于石鼓文的临摹学习,吴昌硕曾说过一句话:“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对照他不同时期临写石鼓文的墨迹,可见其所言不虚。他在各个阶段临摹的石鼓文面目殊异,这些阶段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扬弃的过程同样也是量变转质变,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吴昌硕早期临作与原版石鼓文风格统一,但笔法欠精到,结体略显拘谨呆板。中年以后,博览众金石法帖,不刻意模仿以求形似,将石鼓文参以秦权铭款、《琅娜台刻石》、《泰山刻石》等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常集石鼓文字为联。75岁后,临本已然脱去原貌,人书俱老,风格成熟,金石味极浓,并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80多岁时的作品显得苍朴雄健,患肆纵横,超逸跌宕,神态飒爽。尤其是84岁时临写的《石鼓文》,是吴昌硕留下的石鼓书法绝墨,此作笔势舒展,刚柔相济,布白淡朗,结体雅致。就总体风格而言,吴昌硕60多岁的作品是雄强,70多岁的作品是庄和,80多岁的作品是超逸。其艺术境界一层深过一层,艺术价值一件高过一件。

二、吴昌硕《石鼓文》的笔法特色

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昌硕于《石鼓文》独树一帜,集百家之所长。在笔者的印象中,吴昌硕临摹成竖幅较多,横幅鲜见。字的形状一般略扁或略方,呈横向,而吴昌硕写的《石鼓文》“变横为纵”,大部分字形略长,而且上紧下松,上密下疏,上实下虚,形成疏密交替、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

再有,吴昌硕把封泥、砖瓦等书体的特点、篆刻的刀法、绘画的用笔,自然地渗透到写的《石鼓文》中,以追求变化多样、“古茂雄秀”的效果。另外,他写的《石鼓文》的款式也非常讲究,以行草落款,笔势流畅洒脱,字的大小也较适宜,给整幅作品増添了活跃的气氛。竖幅临摹诏版多石鼓文笔意,横幅与吴昌硕常见的朴茂风格有一些区别,若即若离,既有石鼓文之苍浑,又见诏版之巧妙,艺术感觉非常好。

艺术本身就起源于人类情感的表现和交流的需要。作品就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在创造艺术时,人们心情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像我们的天下三大行书,书写是书家借由书写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而且不论是艺术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离不开精神因素的参与,艺术生产还是物质生产都要和一定的物质、材料打交道,都要经历一个内心形象的物化阶段。吴昌硕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抓住《石鼓文》左右上下参差取势的特点,使每个字都各具姿态,或正或斜,或伸或缩,或静或动,或疏或密,力求在整齐中求不齐,在简化中求变化。

艺术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生产,是一种实践,一个系统,一个过程。吴昌硕临摹《石鼓文》时借鉴秦篆和邓石如、杨沂孙、吴大激等的笔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二者及其他书家的可借鉴处融写到《石鼓文》中,从而别开生面,风格独特,吴昌硕的成功离不开历代篆书家的。

在篆书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石鼓文时期,它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开小篆先河,成为篆书大系的挑大梁者,同时其内容堪称史诗,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二是清代后期的吴昌硕时期,他继承石鼓之遗意,扬石鼓之精神,变石鼓之体貌,入石鼓出石鼓而成自家气象,成为篆书史上又一块里程碑。两个石鼓时期撑起中国篆书大系的一片天空。吴昌硕几十年写石鼓出己意,名扬海内外,使石鼓刻石老树开新花,提升了其历史地位,《石鼓文》原作和吴昌硕书《石鼓文》墨迹被后世学篆书者奉为精品。

三、学习吴昌硕临摹《石鼓文》所得启示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秉承的理念一直都是出陈出新,革故鼎新,取其精,去其糟粕,传承传统的优美,抛弃传统作品的不好之处。从《石鼓文》刻石与吴昌硕临写的石鼓书法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石鼓刻石书法的结体特征大致是外形方而势扁,兼融金文、甲骨文和小篆的结体体制,结构圆满,总体上给人一种饱和、肃穆、活泼多姿的感受。而吴昌硕用墨的特点是笔酣而墨饱,痛快而淋漓,间杂枯笔,绚烂多姿。在神韵与精气上打通了大、小篆的隔膜,把金文的意与味写进石鼓,从而使率意而陈的笔道中出现了生命的跃动。《石鼓文》书法明显存在着结构原则。有固定的偏旁部首;左右结构之字,一般左低右高,偶有左高右低者对称法则表现明显;部分字采取部件的错落、穿插、挪让等方式,从错落中求和谐,于穿插中求顾盼,在挪让中求歌侧,在整伤中富于变化;字法具有特殊性格,兼融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质,又有别于此三者。吳昌硕临《石鼓文》最突出的一点是改变了《石鼓文》的取“势”。吴氏的取势方式,使其篆书更具有一种动感。从《石鼓文》刻石与吴昌硕临写的石鼓书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石鼓文》的“平势”被吴昌硕改变为“提升之势”—左低右高之势。这种“势”在其行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成为吴氏书法的一个亮点。

无论是吴昌硕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习石鼓者都把自己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做到吸收、积淀与创新求变,这也是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汲取的。

作者简介:李慧(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研究生,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

猜你喜欢

吴昌硕艺术
那人不值得(外一则)
纸的艺术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用劲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爆笑街头艺术